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23152
大小:291.4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23
《河南省商丘市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第II卷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
2、确答案。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古代小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的主要特点有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②封建社会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aW与丝矫争出”“晋欲至与周争堆田”(注:划线部分是人名)。这些历史现彖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C.地主土地兼
3、并严重D.土地tl渐私有化3.《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汆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出器,教之星辟。出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C.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4.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缥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屮反映了()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
4、式多样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专制主义分别•是()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A.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B.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7.“明君制
5、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老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韩非子的思想I).顾炎武的思想8.《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天人合一B.敬天法祖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9.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6、,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Z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认为白然是可以认识的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10.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谁不借助于外物来改变自身的本性。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这四种人,虽然所从事的事业不同
7、,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但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损害人本性的做法却是一致的。”这表明他()A.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B.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C.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D.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11・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C
8、.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D.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12.《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下列对文中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B•吃饭应该追求食不厌精C.人应该无私无欲D.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1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