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10211
大小:3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2
《文化理念引领城市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文化理念引领城市规划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城市赖此形成了确保其有效存在的核心凝聚力。同时,文化又是推动城市永续发展的源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倍增。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座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彰显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经济建设的“筋骨皮”,更源自于思想文化的“精气神"o如何培育具有强大战略导向功能、力量聚合功能、形象识别功能的创新型文化,来引领和支撑老河口的未来发展,是
2、值得规划部门探索的重要课题。一、老河口城池的变迁与城市文化1、古老河口城池的变迁老河口城市的历史源流有二:一是担负行政中心职能的光化县城;二是担负商贸物流职能的,处在光化县治下的老河口镇。二者各自都有完整的城防设施,如城墙和护城河等。两城相距2.5公里,呈现的是国内少有的非典型双城城市结构。抗战期间,光化县城遭到日机毁灭性的轰炸,古城尽废。1948年,县治移至老河口城内。解放后,两城逐渐相向发展,直至完全融合。老河口市原名光化县,改革开放后才改为现名。光化县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270
3、0多年。西周以前称古阴国,春秋时期为楚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设螂、阴二县。北宋乾德二年置乾德县。熙宁五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属襄州。明洪武十年并入谷城县,十三年复置,属襄阳府。清因之。1914年属襄阳道。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为光化县治。老河口旧城区原名“新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改称老河口,并逐渐成为“五方杂处、百货交集”之地,至光绪年间商业极盛,“集陕南、川东之山货,散鄂豫边区之粮棉,纳湘沪之百货,载苏皖之糖盐”,城市人口已达7—11万人。2、解放前
4、老河口城池变迁文化1949年,撤销老河口市,属襄阳专区;次年1月,老河口区改为镇;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销,仍为光化县治。1970年属襄阳地区。1979年11月,国务院批准老河口镇升格为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光化县,将光化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老河口市(县级)。3、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空间布局文化改革开放初期老河口做过三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1996版的城市总规形成沿江带状分布“中心加组团”的结构形式,即一个中心城区和三个城市组团。城市布局形态开创了工业快速发展时
5、期的城市布局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城市快速拓展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的问题,同时为当时千篇一律的饼状城市布局开拓了新的思路。这一时期,受城市交通格局及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变化的影响,城市开始大力拓展(向北、向南、)改革开放初期,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下,城市优先布局工业设施用地,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这一时期初步确定滨江园林特色的现代中等城市的雏形。4、新时期下的城市空间布局文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城市进一步扩张,在完成初步工业发展积累后老河口市迎来了工业发展与现代服
6、务业发展并举的格局,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并进的局面,在城市外部竞争炽热化与内部急剧扩张相结合的背景下老河口市的城市布局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需求。政府也已将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途径,这也构成了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4、1整合区域资源,编制《老谷丹城市组群协同规划》加强区域协作,彰显城市特色,引领城市健康发展。2011年10月在襄阳市组织下,与谷城县联合委托全国知名规划设计单位一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展开《老河口一谷城组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我市
7、在河谷组群的基础上启动了《老谷丹城市组群协同规划》。力争以一流的设计单位、一流的规划方案为河谷组群发展提供规划支撑,引领、指导河谷新城建设。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丹谷老城镇密集地区城镇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对接与协调,整合区域资源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把丹谷老地区建设成襄阳与十堰区域联系枢纽,形成襄十城镇与产业发展髙地,城市组群,互融互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拓展城乡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功能。4、2积
8、极开展总体规划编制,以城乡总规引导城市建设。2009年政府委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老河口市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现已进入成果报批阶段。2011版城市城乡总体规划,汲取历版城市规划布局精华,在延续“中心加组团”模式的基础之上,传承城市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要旨,坚持“中心加组团“的发展布局特点和“绿环环绕、田园楔入”的城市传统风貌。推陈出新,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格局出发,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呈现出““二区、一核、三组团、五镇、六十点”扇形空间结构,称谓“21356”模式。”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