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酸雨观测分析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

ID:44434088

大小:39.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2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_第1页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_第2页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梅县酸雨观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梅县酸雨观测分析梅县酸南观测分析摘要分析2007-2011年梅县气象观测站的酸雨观测数据,显示降水年平均pH值为4.70〜5.00,5年降水总体呈弱酸性。K值分析表明降水洁净程度较差。梅县酸雨形成主耍因素是周边大气污染、地形地势、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常年风速较小。酸雨污染的加重显示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EI益严重。关键词酸雨;pH值;K值;影响因素;广东梅县中图分类号X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7-0265-01近年来,随着梅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加重,汽车尾气、生

2、活废气等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多,空气质量不断下降,降水酸性化程度增强。酸雨,是当前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其观测与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1]。酸雨是rfl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在大气中被氧化成不易挥发的硫酸和硝酸,并溶于南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2]。本文主要对2007-2011年梅县降水的pH值及K值进行分析,通过雨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年降水平均pH值、年降水平均K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1降水取样标准和监测数据来源酸雨采样点设置在梅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内,逢雨采样,

3、每天8:00至翌日8:00为1个酸雨采样口,雨量采用全样混合[3]。监测数据来源于梅县地面观测站的酸雨观测资料,严格按照中国气象局制定颁发的《酸南观测业务规范》进行采样和测量。2酸雨监测数据分析大气降水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pH值定义为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系无量纲量,pH二-lg[H+],按降水pH值划分,大于7.00为碱性,5.60〜7.00为中性,4.50〜5.59为弱酸性,4.00〜4.49为较强酸性,低于4.00为强酸性。大气降水的导电能力反映大气降水的洁净程度,用电导率表示,俗称K值[1]。电导率(

4、K)用于判断大气降水中电解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降水受污染程度。2007-2011年酸雨观测pH值分别为4.85.4.68.4.80.4.67、4.97;K值年平均值分别为19.0.34.4、30.K31.5、18.7uS/cmo从图1可以看出,测站5年降水年均pH值均小于5.00,在4.67〜4.97波动;2007年污染程度相对较低,2008年起4年年均pll值为4.70〜5.00。2011年酸雨污染状况虽有所缓解,但年平均pll值仍在5.6以下,呈弱酸性。年均pH值与K值呈负相关性,pH值降低则

5、K值升高,即降水的酸性程度越强,降水洁净度越低(K值越大电解质含量越多,洁净度越低),这表明测区的降水洁净度差,主要是由于酸性物质污染。3酸雨污染主要影响因素3.1地理位置与大气污染梅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周高中低,口西南向东北倾斜。梅县观测站北面是梅州市屮心;西南面和东北面各有2个大型水泥基地,西北面是一大型火力发屯厂(均以煤炭为燃料),释放大量含S02酸性气体;周边各大小工业园的工业废气;观测场附近逐年兴建新楼盘产生酸性建筑灰尘。3.2气候特征与风向风速梅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来自印度

6、洋的暖湿气流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开始抬升,边界层内的大气易形成深厚的逆温层[4],使污染物只能向下积沉。风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动力因了,风向影响污染物的水平迁移扩散的方向[5]。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6]。而梅县主导风向为静风和西南风,处于市区跟工业排污的下风区,大气污染物在西南风的作用下逐渐下沉积聚,常年风速较小(平均风速为1.4m/s),污染难于得到扩散和稀释,使酸性污染物在低层大气屮不断地积累而形成酸雨。4结语依据观测数据分析,2007-2011年5年来,观测区内降水酸性化程度愈來愈强,酸雨污染较

7、为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陆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土壤酸化、森林死亡或退化、农作物减产、水体污染、鱼类等水产生物死亡,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作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对酸雨的监测应毫不松懈,力求观测数据准确真实,客观反映测区酸雨污染状况,并及吋反馈上级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相关部门应严格监控大气质量,并作出相关措施,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防治工业污染,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7-9]o5参考文献[1]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范[M].北京:气象岀版社,2005.[2]牛文,顾骏强,康丽莉•浙江省

8、酸雨污染特征研究[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2008.[3]李丹,叶伟星•云和酸雨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科技讯息,2009(19):125,127.[4]王志春,丁凌云,刘蔚,等•广州酸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5):717-722.[5]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