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33532
大小:56.3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2
《李帅-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妙彳呼篇力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廿)开题报告题姓院专论传感器使用中的抗干扰枝术学号2009144125信息枝术与传播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匂枝术指导教师马文婕职称讲师2013年3月7日1.例题依据1.1选题背景人类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信息社会,而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关键。传感器处于口动检测与控制系统之首,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都要通过传感器来获取信息,所以,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传感器是人类探知自然界信息的“触角”,为人类认识和控制相应的对象提供了条件和依据。国外传感器的发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而近20年来,山于世
2、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投入开发,传感器发展迅速,美国、法国、徳国、日本等国已实现产业化。我国传感器行业始于50年代初期,但只到1986年“七五”计划开始传感器技术才正式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行业,与国外研制领域相当。几十年來,国内外对传感器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感器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划分,相应地,大都针对这种思路,分別研究抑制传感器噪声的措施和减少传感器干扰的措施,同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理想的成果。1.2研究意义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农业、宇航、军事等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电子化的时代,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人类需要获得的口然信息的种类日益增
3、加,信息传递的速度需要加快,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加强,因此需要于此相对应的信息获取技术即穿高企技术必须跟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抗干扰技术是传感器检测系统的重要坏节。传感器电路通常用来测量微弱的信号,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也很容易接收到外界或内部一些无规则的噪声或干扰信号,如果这些噪声和干扰的大小可以与有用信号相比较,那么在传感器电路的输出端有用信号将有可能被淹没,或由于有用信号分量和噪声干扰分量难以分辨,则必将妨碍对有用信号的测量但rfl于生产现场往往存在大量的电和磁的干扰源,它们可能会破坏传感器、计算机乃至整个检测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抗T-扰技术是传感器检测系统的重要坏节,对于从事自动
4、检测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抗干扰技术是非常必要的。1.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2.1研究内容T-扰的來源和传播途径;接地技术、软硬件抗干扰技术;其中T-扰的來源和传播途径主要探索干扰的来源、干扰作用的途径、干扰的作用形式。其次,研究几种常用的抗干扰技术,如屏蔽技术、接地技术、浮置平衡和电路滤波技术。重点研究接地技术和硬件抗干扰技术。2.2预期目标希望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参考类似的研允以及对过往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思考,最后得出口己的结论,找出传感器使用中更有效的抗干扰技术。1.研究方案及思路突破常用的研究思路,先按照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分类,区分不同的干扰现彖,学会干扰识别。找到干扰作用的形式、传
5、播途径,最后,对症下药,不同的干扰种类找准对应的最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关于抗干扰技术可以从不同方面考虑,比如从软、硬件方面等等2.论文写作进程安排4.1技术论证3月初查阅资料,了解论文研究所需的专业知识,对将要应用和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4.2方案设计3月底前完成系统方案设计,准备论文撰写。4.3撰写论文4月份完成论文初稿撰写,并修改完善。4.4论文优化5月份,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优化,参加论文答辩。7.论文写作框架7.1前言本部分论述论文选题背景、国外研究情况以及研究意义。7.2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木部分重点介绍和探究干扰的来源、传播途径、作用形式。7.3
6、常用的干扰抑制技术木部分主要介绍儿种常用的抗干扰技术。主耍讨论屏蔽技术、接地技术、滤波技术等等。7.4硬件抗干扰技术本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碾件设计方血找寻抗干扰技术。7.参考文献[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刘爱华,满宝元.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3]牛徳芳.半导体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4]宋文绪,杨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张福学.传感器应用及其电路精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6】曾兴雯,
7、刘乃安,陈健.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7]赵燕.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吴建平.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于彤.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0】王桂荣,李宪芝.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