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29002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2
《毕业论文版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一、“情理论”的基本涵义3二、“合情理”的人物标准5(一)人物形象应是普遍性的类型代表,而不是偶然性的个别・・・・・・・6(二)合情理的人物形象不是单一而是复杂的性格8(三)合情理的人物还应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性格10三、人物塑造的原则和技法12(一)“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彳申”14(二)“凡小说,必用画像”1618(一)张竹坡理论的独到之处18(二)张竹坡理论的不足之处20注释22参考文献23致谢24□□□□□[摘要]小国古代小说的界定,大多依照现代小说的概念与文体特征,而所以仍有分歧者,盖概念与文体特征仅是界定小说的必要条件
2、,而不是充分条件。作为文体特征,小说与史传文学、寓言故事等鲜冇区别。而在文章的两项功能特征——实用功能与娱乐功能中,娱乐特征乃是小说所明显突出的特质;O[Abstrct]:[关键词]小说界定;小说文体特征;小说娱乐特征:文本小说演化[KeyWords]:研治中国古代小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小说本体的界定,即是研究对象范畴的确定——中国古代小说发端于何时,确定为何篇。然而,这一问题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歧见最多的论域。虽不排除有一部分歧见可能岀自于使用了古今不同的小说概念,而当今学者各自所作的对小说的界定,一般地都是以现代小说的概念及所涵定的文体特征作判断标准的,只冇当叙述到小说的
3、渊源、流变、发展时,才谨慎地、有区别地、另作说明地使用古代小说的概念。然而,学者们即使使用了基本同一的概念,即现代小说的概念,对小说本体的界定,仍然见智见仁,颇多轩桎。这一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杨义先生主张“中国小说发端于战国”,他在举例分析了《吕氏春秋•本味篇》屮转录的《伊尹说》后说道:“最早的小说不是先有文体定义,才去写作的,而是已经在写小说、却不知自己写的是小说的自在状态屮,开始了自己问题发生学的最初行程。”接下来杨先生又详细分析了《晏子春秋》屮的《二桃杀三士》,随后下断语道:“……这篇早期小说已经其为可观了。”山显然,杨义先生使用的是现代小说的概念。H我解
4、放的意识也开始觉醒。作者在《镜花缘》屮就强烈地表现了妇女走出去的愿望和内容。他笔下的女性,她们毫不含糊地表明自己要和男子一样,要去干一番事业。书中第六十八回述说阴若花将会女儿国为太了,李红薇、卢紫萱、枝兰咅三人道:将来若花姐姐做了国君,我们同心协力,各矢忠诚,或定礼制乐,或兴利剔弊,或除暴安良,或举贤去佞,或敬慎刑名,或留心案牍扶佐他为一国贤君,自己也落个女名臣的美号,日后史册流芳,岂非千古佳话?这是对女子圣君贤相政治的赞美,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作者要求女子进入国家政治权力机构参政的主张,完全同男子一样担当社会国家重任,治理朝政,从根木上改变女子的从属地位,掌握女子口己的命运。这个观
5、念,正是向儿千年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徳的挑战,它所显示的思想光辉是以前任何一部小说无以伦比的。在第七回中,唐敖的弟弟唐敬和唐敖的女儿唐小山月下论文科时,唐小山道:“请问叔叔,当今既开科考文,自然男冇男科,女有女科了。不知道我们女科几年一考,求叔叔说明,侄女也好用功,早作准备。”这反映了唐小山希望科考能够有女科。她设想“当今既然是女皇诣,自然该有女秀才、女丞相,以做女君辅弼,庶男女不致混杂。”让我们感到她从未将国家大事看成只是男人的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女性同样可以是其中的一员,流露出她们有走出闺阁、参政议政的愿累,也冇走出闺阁、参政议政的能力。男主外女主内木是屮国几千年奴隶社
6、会、封建社会行之不易的原则,女人干政向来被视为政治昏乱的象征,但在《镜花缘》中,这样陈腐的观念被推翻了,女人不只可以读书教育,而且冇机会像男人一样科考成名、封官荣家、辅政参政。(一)在生活方面,拥有独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李汝珍笔下的百名才女,拥有坚强的意志,独立牛活的能力和口我牛存的能力。这样的女子,完全不是屮国传统教育下的“佳人”那样脆弱和缺乏立身本领,不能适应环境。传统模式下的“佳人”虽也使一些有才华有性格的女子,但是她们的生存能力很并。她们不仅在政治上依附于势人,在生活上对男人和家庭也有严重的依赖性。她们从未考虑过衣食自给、侯忠义先生的《中国文言小说史》从汉朝开始写起,这自然
7、鲜明地表示他对小说木体界定的时代。张稔穰先生分析了小说起源歧见并出的原因,将先秦的《穆天子传》因“没有形成有机结构”而排除,秦汉时期《燕丹子》等尚只是“史实与异闻的结合,它们的……注释:[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笫10页。[1]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238页。[3]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笫10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