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17822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播音员的社会责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播咅员的社会责任引言:作为传媒先锋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公众人物,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止成为对观众负责,引导健康、积极文化的主持人。而要树立播音主持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关键词:播音员社会责任收视率观念自律电视媒体、主持人需要社会责任感吗?答案是肯定的。媒体不是一般的企业,不能只要收视率,放弃正确引导;主持人不是普通的传声筒,不能只要出镜率而忘记自身的职责;不能赢了利润,输了责任。电视媒体需要社会责任感,主持人更加需要社会责任感。我认为做一个有时责任感的播音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首要问题。第一,更正观念——低俗不等于收视率现在很多电视人包括主持人都
2、有一种思维惯性,认为节冃要有收视率就一定耍低俗。收视率,确实是电视走向观众、接近观众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适度,它会使媒体更好地考虑观众需求;运用过度,它就会使媒体走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化之路。而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一些电视台已经走上了过度运用收视率指标的道路,一味只以收视率论英雄。我们必须警醒,低俗不等于娱乐,更不等于收视率。老百姓真正期待的是通俗之上的精神满足。只有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而没有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这样的节目肯定不会有生命力。只有传达出健康、向上感觉的电视节目才有生命力,也才能为电视台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电视是机械的,但是做电视的人是灵活的,有文化
3、的。我们的责任就是满足观众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要求,靠这些简单、机械的“愚乐”节目是无法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的。所以我们要树立社会责任感,首先就应当更正一个观念:低俗不等于收视率。第二、新闻播音中情感的分寸要找到新闻播音的情感依据包括实践的依据和理论的依据,并不等于说,新闻播音不可以滥用情感。实际上,新闻播咅的情感流露,只存在于一个狭小的空间。曾经有人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中“热泪盈眶”,也有人在广播新闻播咅中“泣不成声”,这些都严重超越“情感分寸”,后来祁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为了保持“焦点清晰”,或者说,保持新闻播音(主持)的情感分寸,要把握播音(主持)的客观性、真
4、实性和公证性原则。新闻播音(主持)就必须格外小心地处理好自己的情感表露,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恣意发挥。因此在我看来,播音员在情感处理中,要十分注意把握分寸,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大众报道最为真实的事件真相,播音员尽量做到树立社会责任感,平和态度。第三,从主持人本身来说,要爱岗敬业,提高自律意识新闻播音中的情感依据新闻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人(记者、报道者、编辑、播音主持人)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反映,因而是人的主观选择,因此,人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观选择进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倾向,乃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爱憎好恶、情感取向等,尽量隐藏
5、于新闻之下,使自己制作的(写作的、播讲的)新闻保持客观、真实、公正的面貌。但是,人乃血肉之躯,是富有感情的灵性。新闻播咅员(主持人)必须用自己的声咅语言,乃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把新闻内容传达给受众。就是说,新闻播咅员(主持人)必须在理性传达即尽量客观、公正、真实地传达新闻内容的同时,也将自己感性的一面即使用口己的器官、感官、表情、动作的一面直接表露在受众面前。目前我国各电视台对节目一般都设立了相关的审查制度。各省上星的节冃还要接受国家、省两级广播电视中心的收听收看小心的监控。但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话语监管却还不够完善,仅仅限于错读等一些细节问题,所以播音员、主持人
6、的监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架构一个全面考察播音主持工作者职业资格的长期有效的监管体系。一部分主持人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确实经过了专业培训。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很多人虽然仍在工作岗位,但思想意识己经与工作严重脱节,工作状态也很懈怠。建立播音主持工作者的长期培训体系,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让其保持一个积极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自身在传播过程屮的积极作用。所以,从主持人自身来说,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重视和思考自身的重要作用,树立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提高自律意识。总之,播咅主持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播咅员主持人在一定意义上
7、代表了一家电视台,时代形象。正因为如此,优秀的播咅员主持人还必须具备种种基础修养和功底,如政策素养、思想功底、人文情怀等。在这个不断提高的新时代,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考文献:[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2]张颂:《屮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10月。[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4]陈原著:《语言与补会生活》,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