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茅盾早期“时代女性”创作成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茅盾早期“时代女性”创作成因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茅盾《蚀》《虹》时代女性成因“时代女性”这一称谓源自茅盾一九三三年所写的《几句旧话》一文。文中指出:“那时正
2、是大革命前夜,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女学生或女性知识分子颇以不进革命党便枉读了几句书。并且她们对于革命抱着异常强烈的幻想。是这么想使她们走进了革命,虽则不过在边缘上张望。也有在生活另一方面碰了钉子,于是愤愤然要革命了。她们对于革命就在幻想之外再加上了一点怀疑的心情。”①大革命失败后她们的弱点进一步暴露,“终于那大矛盾'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②因此,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是指大革命前后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女性。其实,在作者说这段话之前,时代女性已作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形象群出现在《蚀》和
3、《虹》中了,这是作者在经历了大革命前后的动荡生活,对特定时代的一些特异女子的探索,发现和艺术上的概括显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而且丰富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蚀》和《虹》中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于“更热情,更合群,对历史方向更具主动性的”③的同一类型系列。《蚀》中《幻灭》、《动摇》、《追求》不仅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其中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的性格也是一脉相承的,慧女士勇敢、聪慧、果决,孙舞阳浪漫、豪放、机智,章秋柳浪漫、颓废、执著,她们每一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形象,又是类的一个侧面从三方面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表现
4、了“时代女性”在革命壮潮三个过程中的三种情状。而就《虹》中梅行素的“时代女性”发展来看,不仅是作者思想转变的标志,而且是艺术上的提高和成熟的标志。梅行素生活于''五四”到“五卅”期间,其思想性格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她走过的道路真实概括了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生活和思想历程,她的性格不断发展变化,立体感更强一些。这位梅女士身上所包容的东西要远远超过《蚀》中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而不仅仅是类的一个侧面。本文试图通过这一系列女性特质,寻求茅盾创造出此类“灼灼生辉,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具有久远的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形象类型”④
5、的成因。纵观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许多作家大量刻画了五四革命浪潮推动下,具有反封建精神的知识女性,比如鲁迅笔下的子君,丁玲笔下的莎菲,等等。对于茅盾,女性形象更是贯穿了其小说创作的始终,这些女性形象以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茅盾为什么能在创作初期就创造出如此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呢?(一)作家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精神创造的结果,但是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和创造的产物,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结晶。茅盾从酝酿和着手创作小说时起,就和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
6、《幻灭》及后来的《动摇》、《追求》,茅盾在晚年曾回忆说「五卅运动前后,德□从事于妇女运动,她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女学生,中小学教师,开明家庭的少奶奶,大小姐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们常到我家来,我也渐渐与她们熟悉,对她们的性格有所了解。大革命时在武汉我又遇到不少这样类型的女性。她们有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但性格又不相同,有静女士型的,有慧女士型的,这些就成为我写作的材料。”⑤而—九二九年茅盾在东京创作的《虹》中梅行素的原型则直接取材于茅盾的好友秦德君和胡兰畦,这两位自身便是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女性”。胡兰畦在大革命时期的一段真实的人生经
7、历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秦德君则被茅盾称作“北欧命运女神”式人物,她曾带头剪发被学校除名,女扮男装逃到重庆做剪发讲演,后去往日本。书中很多材料的得来得益于秦德君的介绍和转述,诸如书中关于梅行素在四川的生活,以及对三峡的感受,胡兰畦逃婚的经历,等等。茅盾自身对时代女性的生活时代、思想感情、音容笑貌、个性特点等耳熟目详、了如指掌,对其成功塑造出这一系列人物有重要作用。并且,茅盾是充分经历了人生而写作的。在把女性形象作为创作中艺术美形象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所积累的对社会对人生对时代对革命的态度无形之中融入其中。茅盾直接经历的人生
8、是和中国共产党建党及其领导的由“二七”到"五卅”直到北伐系列政治运动密不可分的,而且相当时期他都在指导运动的核心工作。茅盾自身即是一身二任,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理论基础,中国文学家历来热衷于投身社会,“他们往往少自身的内在的哲学痛苦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