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

ID:44410407

大小:10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_第1页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_第2页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_第3页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_第4页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记者的采访技巧及写作李巧玲(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釆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tic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一、在模仿和体验中进步中国新闻界真正职业化的新闻采访操作起步非常晚,更多是在模仿和体验中进步。我们不仅知道新闻的五个w是舶來品,还知道在业内被大家所熟悉和推崇的——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新闻运作手法,基本上都是舶來品,都是西化的东西。当然,这没什么不好,对进步的东西能借鉴、能为我所用就是进步。但我们必须承认,就整个行业中来考量,至今中国新闻界中还没有形成自己原创的、独有

2、的、成型的新闻采访操作理念和技术规范。这一点,我想中国任何成熟的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都不会否认。当然,我也承认,在一些单个的采访和写作中,中国记者个人理解和发挥的地方也非常多。也有些资深的职业新闻人,对单个的新闻品种和操作手法,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建树,大家部在创新,譬如南周的南香红对她那种特稿的理解和操作手法的改进,还譬如南周李海鹏对新闻写作表达方式的创新等。我还注意到这些年业内一直有个现象,就是以一南一北为首的一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南方报业集团,这两个机构经常会出-•些书籍,主要是对某个栏目(《焦点的回声》、《焦点访谈红皮书》等)的推介和口我回顾,或者对某类时

3、期的新闻作品做一个总结,譬如南方周末近期出版的《南方周末人物写作手册》,还有2003年底原《南方周末》记者谢春雷在《东方早报》期间搜集整理编辑的一木书,书名叫《揭开真相一一〈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这些书都很有市场,卖的不错。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因为其新闻操作的技术环节多么到位,或者说创新了中国独有的新闻采访作业方式。我这样理解,更多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和记者在采访中逼近真相的力量,因此引人关注。还有一个深受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欢迎的原因是一一从这些书中能看到记者鲜活的新闻操作个案,这种采访体验,有别于学院派的干涩教学方式,对刚接触新闻的人来说大冇

4、裨益。因此,有21世纪报系教父Z称的沈颍,才会在祝贺南方周末创刊20周年时这样写道:“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是的,就是南方周末的这种责任感打动了我们。因此,我的观点是:当前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对“新闻采访和写作”,更多是处于一个体验阶段。在模仿中体验,又在体验屮提高、完善和创新。我从业已经儿年了,尽管为人愚钝,悟性和资质一般,但儿年的新闻战士经验应该不会都是浪费,或多或少会冇自己的一些职业体验。因此,本人只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而基础的交流,纯粹谈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基本上都是我个

5、人的一些支离破碎的采访体验,不涉及任何高深新闻理论。二、要有“重视采访”的基本职业态度首先,记者对自身“采访能力”的重要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其实,冇关记者采访能力的重要性讨论,是一个相当俗不可耐的话题。我深信,大家都深知采访能力对口己的职业和对报社的重要性。但是,我仍然愿意不厌其烦地作一个“开宗明义”的强调。对中国新闻圈,我长期以來有一个观察,这个观察的对象主要是中国新闻记者中最牛的那个群体——调查记者,以及他们的调查作品、他们所衣的媒体,当然还包括我自己。我观察之片得出的结论是,他们80%的调杏作品的采访都不够深入,都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外围采访,真正能进入核心

6、事实、采访到核心人物、对新闻事件的木来面1=1有全面把握的采访简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写出的调查稿件也就苍白无力,没有穿透力和震撼力,往往只能以原料的“坚挺”和“刚猛”取胜。我个人以为,导致如此现象的原因冇二:其一,记者的采访作风不扎实,从业人员的心态浮躁;其二,媒体的采访经费有限,记者只能节约成本。但在这二者之间,我更看重第一点,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态度和追逐新闻真相的职业精神的缺乏。我想说的是,任何记者都要树立深入一线、扎实刻苦的采访作风,这是一种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态度,更是一种不能缺失的基本职业精神。我们要知道,报纸,特别是H报、电视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我们

7、这些能拿动态原创新闻、能拿硬新闻的记者立足。说到记者的采访能力,我想起原南方周末记者杨海鹏先生一段话,他说:“现在的记者只需要学者型的,到一线去采访突破,都不再成为记者最重要的能力,记者关键是要冇观点有思想,很多都市报和南方周末曾经的那一批靠采访突破能力打天卜•的记者已经没有市场To”对此论调,我坚决不敢苟同。我认为:杨海鹏说的不错,毫无疑问,作为记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理论素质,向学者型专家型的记者靠拢,这是应冇Z义。但是,这并不表明要弱化记者的实际采访操作能力和作用。南方周末和更多报纸曾经的一批记者做出了很多优秀报道,为其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坚信:不仅现

8、在,而且将来,只要是作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