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之幸与不幸》-雒三桂

《邓石如之幸与不幸》-雒三桂

ID:44375053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邓石如之幸与不幸》-雒三桂_第1页
《邓石如之幸与不幸》-雒三桂_第2页
《邓石如之幸与不幸》-雒三桂_第3页
资源描述:

《《邓石如之幸与不幸》-雒三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邓石如之幸与不幸在清代书法史上,邓石如的成名颇富传奇色彩。邓石如在世的时候寂寂无名,去世之后却名满天下,至今称为名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邓石如的书法确有过人Z长,另一方面却也因为他冇一个好学生包世臣。清代嘉庆以后书法风气的转变也为邓石如在巧坛获得崇高地位提供了契机。邓石如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冇四种巧体:隶书、篆书、楷书和草书,其中成就授高的是篆书和隶书。嘉庆以后,由于民间晋唐书画名迹藏品几乎被乾隆皇帝掠夺净尽,研习书画者再也无法见到先贤真迹,历代辗转翻刻的丛帖乂越來越失真,传统帖学逐渐显现出其弊端。晩明以来逐渐兴

2、起的金石学研究此时却愈來愈兴旺发达,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历代碑刻摩崖、秦砖汉瓦引发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但在邓石如Z前,金石学家大多只重视其文字内容以与历代史料相左证,于其书法则不甚经心,即使广收拓木也只注重其史料价值。邓石如生于僻壤,见识有限,既好书法篆刻,又不得名师指点,惟就其所见勤加习学,昼夜不懈。观其馆于梅氏时每H勤奋学书就可见其一斑。正因为勤学苦练,所以邓石如在其所擅长的隶书、篆书和楷书上表现出过人的工夫;同吋也因为儿乎从未学习过古代法帖,连基木的运笔方法都不知道,导致邓石如的行草书法荒率粗疏,不堪入目,信手而

3、书,完全是野狐禅。即使是其最为擅长的篆书、隶书和楷书,也因为文化修养有限而缺乏蕴藉秀雅Z气,品味并未臻于一流。其篆书因为对文字学不英了解而经常写错字,楷书人概受到当时风行的科举馆阁书体的影响,结体周正平稳而点画光滑圆溜,殊乏韵致。这个毛病其至蔓延到了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之上。在评价邓石如书法艺术成就的时候,这些缺点是无法避开的,避而不谈不等于不存在。Z所以说邓石如十分幸运,是因为在金石摩崖书法还没有受到士大夫知识分了书法家高度重视的时候,刻板而勤奋的邓石如已经花人力气学习研究了。邓石如另一个最幸运的事是他有一个叫包世臣

4、的弟子。包世臣虽然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有限,却是一位超一流的吹鼓手,颇不负“包大话”的雅号。包世臣的书法审美深受邓石如的影响,对老师邓石如不遗余力地加以吹捧拔高。在《国朝卩品》中,包世臣所分列的神品、妙品上都被邓石如所占据,其中篆书和隶书是神品,分书和真书是妙品上。清代人比较推崇的刘墉只有小真书列于妙品下,另一个包世臣所佩服的著名文学家姚鼐以行草书幸运地被列于妙品下。邓石如不能入门的草书居然也被列于能品上,与姜宸英的行书并列。王铎空前绝后的草书仅列于能品下,同列于能甜下的还有张照、王谢、刘墉、翁方纲的行书,王文治的方寸真

5、书,张惠言的篆书等。查士标、陈奕禧、钱洼等的行书,翁方纲的小真书、钱姑的篆书、桂馥的隶书、何焯的小真书只被列于佳品上,董邦达、秦大士等人的书法只能列于佳品下,其余书法家连品都入不了。当时以隶书名满天下的伊秉绶,包世臣连提都不提。包世臣还作诗云:“无端天遣怀宁老,上蔡中郎合继声。”(《论书十二绝句》)直接将邓石如抬到了上继蔡中郎的位置。在B注中,包世臣还说“怀宁布衣邓石如顽伯,篆、隶、分、真、狂草五体兼工,一点一画,若奋若搏,盖口武德以后,间气所钟,百年来书学能口树立者,莫或与参,非一时一州Z所得专美也。”简直是天上少

6、冇地下无。更有意思的是,包世臣连苏东坡和董其昌的书法也瞧不上,认为苏书“苦出入无操纵,萤苦布置不变化,此外人都胥吏之能事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这种高下由心、肆意胡言的所谓“书品”,正表现出包世臣荒诞无聊的一面,没有丝毫的公正之心。这样的品第文字,不读也罢。对于包世臣的虚妄荒诞,张舜徽先生在其《清人文集别录》中曾引用各种材料痛加贬斥,兹不多述。后來在《爱晚庐随笔》中张舜徽先生又说“包慎伯在嘉、道间,冇才名,无学名,固一江湖游士也。而生平好以大言欺人。”其《国朝书品》品第之荒诞不经,良由包世臣“门户之见既深,乂隘

7、于耳目,未能尽观,故以一己狭陋之见,任意区分高下耳。”张舜徽先生乂说:“自从包世臣于《艺舟双楫》中为《完口山人传》,篇题下标明'嘉庆丙寅',则嘉庆十一年也。包氏时年三十,学识功力,犹耒大成,乃于邓石如Z书法,推崇无所不至,尊之为清代第一书家,而隐然以第二自居,信盯谓不自量矣。论者谓其与邓氏同产安徽,乡曲之私,不免阿其所好,理或然也。平心论之,邓书非无功力,若必张皇过英,至谓篆隶之工,无第二手,亦太逾其实矣。余平牛于完口山人书法则篆不逮钱十兰(人昕),而隶乃逊伊墨卿(秉绶)完口奋自僻壤,闻见加隘,胸中自少古人数卷书,故

8、下笔之顷,有时耒能免俗耳。”可谓中肯Z言,可惜今天大多数人不知道张舜徽先生的这种观点。另外,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大可先生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一文,对包世臣和康有为二人的书学观点痛加驳斥。古人并非不知道这些北朝碑刻,但用颜之推的话说,这些碑刻书法拘谨拙陋,不值得学习。置典雅流丽的二王书风于不顾而专学北朝碑刻的拘谨拙附,一定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