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50895
大小:120.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1
《11-12学年山东济宁梁山二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1-12学年山东济宁梁山二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咅全对的一项(A.悚然(sdng)坍圮(tan)朱拓B.新止(Luo)(lao)C.监生(jian)歆享(x“)亘古不变(geng)(zheng)倔强(jiang)炮烙答案D解析2、下列各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形骸(hdi)谬种(miu)熨帖(yu)A.C.渣滓彷徨唾弃震撼俨然励精图治急燥一愁莫展B.D.寒喰瘦削渲泄怨府踌I®无耐相形见细莫明其妙答案A解析3、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
2、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B.登上仰慕己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C.美国人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在东欧国家部署反导弹系统战略计划的,因为美国此举木来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答案C解析4、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惨彖,己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B.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3、!”C.小狗來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D.他真是手z舞z足z蹈z,冇时掩而、冇时顿足、冇时狂笑、冇时太息。答案D解析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教版《语文》新诗单元选录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旧体诗词。B.居住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心情。C.今天我们学校來了大约一百多位参观者。D.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答案B解析6、下列各项屮,关于《大卫•科波菲尔》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卫出生以后,就和母亲及女仆佩葛蒂一起生活。她们把全部
4、的爱都倾注到了大卫的身上,他们的F1子过得平静而愉快。B.佩葛蒂先生口己没有结婚,却收养了一对孤儿:外甥女艾米莉和侄儿海姆一—他俩的父亲都是葬生大海的渔民。佩葛蒂先生和他们相亲相爱地过着日了。C.狄更斯是一位冇着艺术独创性的伟大天才,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如淳朴善良的佩葛蒂,美丽真诚的阿格妮丝,阴险小人希普,债多不愁的维克菲。D.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里,对大卫很好的老师麦尔先生,因为贫穷而遭到富家了弟的凌辱,以及势利校长的解雇。答案C解析7、现代文阅读(23分)“中庸”辨义“屮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屮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冇辨析的必要。在冇
5、的人看来,所谓“屮庸”,就是做人耍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木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屮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Z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了说:“乡原(愿),德Z贼也。”将“屮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Z外,大多数人是岀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屮”理解为“
6、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屮;发而皆屮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屮”在这里是一个吋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吋屮”,即在合适的吋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Z中庸也,君了而时中。小人Z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屮庸者,以其记屮和Z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
7、所谓“席”,就是人伦日用;所谓“小席”,就是在日常生活小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和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o“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Z际、通古今Z变”、“道通天地冇形外,思入风云
8、变态屮”一一对自然、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