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

ID:44350709

大小:258.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1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_第1页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_第2页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_第3页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_第4页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秋学期高一年级地理教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2课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教学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2、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3、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重难点】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内容】一、课堂自主学习检查读右图,完成1-2题。1.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

2、.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2.受侵蚀作用彫响最强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T3.下列地貌中,由风力堆积形成的是()A.冲积扇B.三角洲C.沙丘D.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4.下列各类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A.向斜谷B.背斜山C.块状山D.三角洲二、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不同对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比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

3、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地球外部(太阳能)主要表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的吋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2、板块构造学说:(1)时间:20世纪60年代后期;(2)主要内容:a、板块的概念: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分割为若干单元,成为板块。b、六大板块的划分:全球的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

4、块漂流在软流层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c、板块的运动特征: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d、运动类型:碰撞和张裂运动e、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3、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类型:褶皱和断层。a、褶皱: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类型:背斜和向斜褶皱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正常地表形态倒置地形原因背斜向斜b、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

5、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3)意义: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4、外力作用的表现:(1)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作用。(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a、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瀑布和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沉积地貌: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b、风力作用: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

6、力沉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形成。5、人类活动的彫响: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有些活动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有的活动不合理,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阅读:《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自主研究问题1、填表比较内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2、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哪几大板块?在板块消亡边界和或生长边界上,板块如何运动?形成何

7、种地貌?四、小组讨论质疑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吋,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2、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3、阅读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和图2-1-9“六大板块示意”,讨论:(1

8、)世界主要的地震带位于什么地方?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原因?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3)红海的命运将会如何?扩大变宽(4)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五、师生合作研讨1、填表比较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状况岩层新老状况形成的构造地貌初期(内力)后期(外力)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山岭背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谷地或盆地向斜成山2、根据课本内容,比较流水地貌与风力地貌外力作用地貌类型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