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42252
大小:2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1
《和谐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扬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和谐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扬弃摘要:作为当代中国追求的一种新的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模式,和谐理念延续了中国百余年来既久远又日新的现代化追求,扬弃了西方经典的现代性理念,续写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展示了清晰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关键词:和谐;现代性;西方;中国;扬弃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150—0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代表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审美和生存智慧,它追求对立中融合,矛盾中共赢的发展势态。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米,和谐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新的现代性理念
2、和现代化模式。正如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和谐理念是时代的产物,它延续了中国百余年来既久远又日新的现代化追求,扬弃了西方经典的现代性,续写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展示了清晰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一、多维现代性协同发展的和谐理念是中国近代以来矢志追寻却尚未完成的现代性命题现代性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内在张
3、力的概念。学者们对现代性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对它的研究涵盖了哲学、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从历史层面来讲,现代性是与古代相对,“意味着成为现代,也就是适应现时及其无可置疑的'新颖性”,这种新颖性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并延续至今。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性指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它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宗教势力衰弱和世俗政治权力的确立、皇权的式微和民权的兴起、工业化的展开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世俗文化的兴起,都深刻反映着现代社会的形成。从精神文
4、化层面来看,现代性意味着一种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也就是起源于欧洲启蒙运动的理性、科学和自由的精神与价值。但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解读。韦伯把“理性化”看成现代社会及其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他“找寻并从发生学上说明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寻并解说近代西方形态的独特性”。但对于福柯来说,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的精神。他认为启蒙并没有使人类步入成年,我们应当从启蒙中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正是对时代进行永恒批判的哲学气质,而不是忠实于某种信条。应坚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此来探寻、追求自由的“新的原动力”。学者们对现代性的描述尽管立
5、场不同,观点各异,但他们却共同勾画了一个现代化社会所应具有的多维现代性品质。多维现代性相生相长保障了西方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16世纪西方的罗马法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三个相互衔接、层层推进的运动,构建了西方现代精神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后的启蒙运动继续和深化了文艺复兴的思想,从而鉴定了西方现代性的基石。精神文化层面随后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支撑,而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又使启蒙精神深入人心,由此缔造了当代被喻为经典样板的西方现代模式。然而,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进程以来,多维现代性的和谐问题却总是我国现代化征程中的陷
6、阱。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富强之术”,即“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表达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生产力的爱慕之情和求教的心态。但与此同时,却无视西方现代化层层推进的事实,一厢情愿地意欲在封建政治和文化环境原封未动的基础上,嫁接西方器物文明,以实现国人求强求富的梦想。甲午一战,洋务派着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封建的古典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器物文明的畸形嫁接、终未能结出现代文明的硕果。此后,戊戌维新新辛亥革命则在效法西方器物文明的基础上致力于制度文叫的重建,后者甚至产生了效法法美模式的国家
7、制度,但民国最终只剩一张空牌子,列强角逐、军阀专制、封建复辟的社会现状令先贤们痛心疾首。痛定思痛,知识分子们率先举起了国民性改造的大旗,欲从人文精神层面跨越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障碍。但受制于紧迫的民族救亡危机,经历了短暂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启蒙之后,轰轰烈烈的民族救亡运动转换了,中国启蒙的主题,“劳工”“庶民”的阶级整体权利意识的启蒙成为先贤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因救亡而驱动的阶级意识的启蒙不可避免地带有战时动员的色彩,它重整体权利而轻个体价值,重统一意识而轻自由意志,重启蒙观念的工具意义而轻理性的形而上的闸释和建设。服从于救亡的启蒙在不经意
8、间抹杀了“理性”“自由”“科学”等启蒙的经典含义。建国后,服务于政治上中西冷战和经济上赶超模式的精神文明建设基本上延续了救亡启蒙的特点。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呼吁创新的品质,人的现代化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必须直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