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

ID:44326772

大小:3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_第1页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_第2页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_第3页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_第4页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摘要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接受美学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关于法制节目故事化的实证研究摘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其中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同样适合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并且在新闻传播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法制节目故事化就是接受美学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的范例。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接着阐述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的应用,并且着重对法制节目故事化做了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关于法制节目故事化的实证研究,来探讨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具有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关键词:接受美学新闻传播学受众法制节目故事化1967年姚斯作了题为《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

2、挑战》的就职演讲,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格局,标志着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接受美学兴起于60年代后期,在70年代达到高潮。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理论核心是从读者出发,在文学域文学史的研究中侧重读者的接受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力图消除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之间的对立,从而革新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姚斯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的观点是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他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所以读者在他那里就被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他强调“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

3、地作出反映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另一代表人物伊瑟尔在吸收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召唤结构”这一理论概念,主要指能够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建立新视界的本文结构,由此他又创造了“隐含的读者”这一术语,即“一种与本文结构的暗示方向相吻合的读者”,它包含着读者再创造的能动性和对作品意义的参与和实现。这些都是对“读者对作品的增补和丰富”一说的强调。接受美学虽然主要针对于文学研究,但其中许多的观点和主张,也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闻传播活动同文学传播活动一样,都是语言艺术,都是一个以生活为源头、以语言为媒

4、介、以写作为起点、以接受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具体化才能实现,而新闻传播的活动,也必须经过受众的接受才能真正地完成。如果没有受众的参与,新闻传播内容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文本,不会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接受美学原理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接受美学和新闻传播学以“读者(受众)的接受”为纽带。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受众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多媒体竞争的时代,媒体越来越关注“受众”,关注他们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多的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的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来诠释和

5、解读新闻。同时,接受美学也正是将读者作为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加以诠释。所以,正是在“受众”这一共同性命题和广阔的“接受”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与接受美学开始结缘。由此可见,在文学活动和新闻传播活动中,读者和受众的接受作为对文本信息的一种“消费”,为文学创作、新闻传播提供了内在动机、需要、动力和目的等,被看作是文学创作、新闻传播的“前提”。其次,接受美学的方法论给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新闻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其价值在于通过人们的传播交往达到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目的,其目的就是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过程的成功与否是新闻传播效果为评判依据的,在研

6、究新闻传播过程时,如果只重视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忽视对内容的接受者——受众的研究,那么新闻传播的效果研究也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效果,新闻传播就不是完整的传播过程,就只能是失败的传播。所以说,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接受美学所主张的以读者为中心、走向读者的研究方法恰恰为新闻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指明了方向。因而,接受美学理论对研究新闻传播效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第三,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在新闻传播学中得到应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在新闻传播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个“期待视野”问题,媒

7、介如今都强调接近受众,受众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对传播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就是接受美学理论中读者对文本的“能动的艺术审美再创造过程”。但是并非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愈一致,接受兴趣便愈强烈。相反如果作品过大地超越、校正读者的期待视野,它的吸引力与过于接近期待视野的情况相同,读者也不会产生阅读兴趣”。这就像所有的传播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创作的文本和受众的期待视野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才是最能够吸引受众,能取得最大传播效果的?那就是适度的超越受众的期待视野,即顺向受众的期待视野,又适度的超越他,一方面契合受众的期待,同时又在

8、此基础上有所超越,用创新来打破新的期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