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10462
大小:34.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对策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对策摘耍:根据我省近年来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情况,分析我省玉米茎腐病发生的种类有玉米茎基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两种,以及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措施:1•种植抗耐病品种;2•农业防治包括合理轮作、清洁田园、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拔除病株等;3.及时治虫防病;4•药剂拌种;5•药剂防治。关键词:玉米茎腐病原因分析对策通过分析我省近年来玉米茎腐病发生的原因得出,我省玉米茎腐病有两种,细菌性茎腐病和玉米茎基腐病o根据病
2、害的产生,提出以下防治对策:1.种植抗耐病品利X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清洁田地、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拔除病株等);3•及时进行治虫防病;4•药剂拌种防治。近几年来玉米茎腐病在我省均有发生,其中04年、06年发生最为严重。04年苗期发病,发生面积3.3亿平方米;06年苗期为轻度发生,发生面积3.3亿平方米,近成熟期中度偏重发生,面积达7.5亿平方米,大部分玉米田出现青枯,平均病株率达13.4%,严重地块达40.5%,青枯病发生平均每667平方米减产10〜30%,对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去年七月份我省另
3、发现一种茎腐病,症状与前者不尽一致,闻起来有腥臭味,对产量影响也很大。为此,针对我省玉米茎腐病发生的情况,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一、玉米茎腐病的种类及发生原因分析玉米茎腐病按其发生原因分为玉米茎基腐病和细菌性茎腐病两类。玉米茎基腐病在苗期表现为茎基腐,在成熟期表现为青枯,因此也叫玉米青枯病,我省04年、06年玉米茎腐病发生的基本都是这类病害。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青枯病)病菌从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的根部及茎基部是玉米茎基腐病主耍侵染的部分,在茎基部检查或苗期剖根时发现,木质部
4、变褐,严重的初生根、次生根坏死,腐烂,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在乳熟后期〜蜡熟期为玉米茎基腐病显症的高峰期。刚开始病株出现萎蔦,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口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呈现青枯症状。在雨后乍晴时会较多出现急性症状的病株,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一般需7天左右,短的仅需1天〜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病株根部、茎基部空心变软,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
5、褐分解,须根减少,易拔起,遇风易折倒;果穗下垂,穗柄柔韧,不易掰离,排列松散易脱粒,籽粒无光泽灰暗。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儿种镰刀菌或儿种腐霉菌引起的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是以土壤带菌、侵染主根部为主的系统性侵染病害。病菌依附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上过冬,第二年从植株伤口或气孔侵入。苗期发病原因主要是肥力较差,或者是玉米铁茬播种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天气过旱或过涝等,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势弱,抗病性降低;玉米生长屮期,组织柔嫩,也容易感染病菌;玉米近
6、成熟期发生青枯病,一方面与晶种自身的抗病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吋的气候状况有密切关系,高温多雨年份,尤其遇暴雨突然转晴的天气状况,该病有可能大流行。因为在灌浆中期到蜡熟期,重阴暴晴,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最易导致青枯病发牛;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也极易导致发病;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湿度大,也容易发病;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足、施氮肥过多,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大,发病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现象首先是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病菌在侵染茎秆、心叶的过程中,造成生长点组织坏
7、死、腐烂,心叶失绿萎蒸,易拔出,最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腐烂,并散发出腥臭味,通常是在玉米10多片叶吋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不能抽穗或结实,一般发病率就相当于损失率。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高危害的病害,是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种毁灭性病害,我省去年7月份始发此病害,病株率达3.5%。玉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是在田间病残体上过冬的病原细菌。病菌主要从伤口和叶鞘间侵入,在田间病菌随气流和风雨传播蔓延。气温高、湿度大、阴雨连绵、热水灌溉或雨后闷热最易导致该病发生蔓延。气温28〜30
8、°C,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34〜35°C,病害蔓延最快,气温下降至26°C以下时,病害开始停止发展。当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此病,而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此外,携带病菌的害虫同吋还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棉铃虫、玉米螟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玉米连作地由于土壤内存在大量细菌而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伤口多等都是造成高发病率的因素。轮作、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以及适当地块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