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ID:44300603

大小:10.51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20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_第1页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_第2页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_第3页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_第4页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自行添加标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12354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客家围龙屋广西“杆栏式”北京四合院“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

2、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北京四合院广西“杆栏式”广西的“杆栏式”也称高脚房屋建筑,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杆栏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云南省内的出土文物已向我们展现了秦汉时期云南杆栏式建筑的真实风貌。至今,在中国南方,除傣族外,还有许多其它少数民族也是居住这种

3、杆栏式建筑的房屋。广西“杆栏式”陕北窑洞陕北,山大沟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陕北窑洞客家围龙屋围龙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

4、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客家围龙屋云南“一颗印”云南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

5、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云南“一颗印”作为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活态形式,传统民居在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必然要做出选择和适应。民居的结构形式和风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都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异、调整和重构,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自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社会变迁在给所有的民族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他们原来的传统,如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政府、民族自身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共同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