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草莓茬西瓜套作试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草莓茬西瓜套作试验研究摘要进行草莓茬西瓜套作试验,结果筛选出草莓茬西瓜套作示范品种2个,即黑帅、浙蜜5号,其产值分别达105200、97425元/hm2,经济效益高。关键词草莓茬;西瓜;套作;性状;经济效益屮图分类号S668.4;S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077-01大棚草莓是奉化市主导农产品近年来种植面积约266.67hm2,平均产值约45万元/帥2,总产值已达1亿元。目前,奉化市大棚草莓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旬采收结束,9月上中旬再种植下年的大棚草莓。期间5-8月,多数农户以休闲为主,少数农户利用草莓大棚继续繁苗,大棚设施、耕地资源和生产季节的安排利
2、用上还有提升的空间[1-2]o通过“一缩二提”技术思路,即对下年大棚草莓生产不(或少)影响的前提下,缩短休闲时间为1个月,即8月采用灌水高温闷棚,采用营养(块)钵提早育苗提前套种,4月下旬至7月下旬套种1茬西甜瓜等作物,预计西甜瓜产量22.5t/hm2以上,收入达7.5万元/hm2左右。为研试套作的茬口布局、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期和相应栽培技术等,推进耕作制度转型升级创新,特设计进行了该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浙江省奉化市江口街道前横村绿苑果蔬专业合作社基地,试验地面积660m2。试验田前作为草莓,土壤肥力均匀,采用爬地栽培模式。1.2供试材料供试西瓜品种为浙蜜5号(浙江大学
3、园艺系选育)、早佳(8424)(新疆农业科学院选育)、甜美人(农友种苗公司选育)、兴华(农友种苗公司选育)、黑帅(农友种苗公司选育)。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早佳(8424)为对照(CK)o3次重复,小区面积40m2o栽培设施为钢管大棚,每小区种植20株,每株留瓜1〜2个,FT1间管理一致。每小区随机调查10株的植物学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1.4试验过程1.4.1育苗。各甜种于2011年4月15日播种,采用压缩型基质营养块育苗。1.4.2定植方式。整地做畦,畦高30cm,草莓畦三畦并一做西瓜畦,一个大棚做2行西瓜畦,种植行采用地膜覆盖,每
4、畦种1行,5月5口定植,株距50cm,栽植4995株/hm2o1.4.3定植后管理。利用草莓地的肥力,前期不施肥,于膨瓜前或膨瓜前期适当滴灌补充水分。该试验采用爬地式栽培。采用3蔓整枝,即除主蔓外,在基部保留2条健壮的子蔓,摘除其余子蔓和坐果前发生的子蔓和孙蔓。在早晨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提高坐果率[3-4]o主蔓第2朵或第3朵雌花坐果,侧蔓第1朵或第2朵雌花坐果,每株留瓜12个,畸形瓜全部摘除。2结果与分析2.1西瓜各詁种生物学性状比较根据观测记载,对5个西瓜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由表1可知,甜美人的生育期最短,为76d,依次递增排序为甜美人<8424<兴华和黑帅〈浙蜜5号;8
5、424果实发育期最短,为27d,甜美人、兴华、黑帅的果实发育期均为28d,浙蜜5号的果实发育期为32d;黑帅的坐果率最好,达94.6%;8424、黑帅的始花期和始收期最早,7月3日即可采收。2.2西瓜各品种主要性状比较通过对5个西瓜品种的川间表现观察及室内鉴定,对其主要性状进行比较。由表2可知,兴华的皮最薄,只有0.8cm,浙蜜5号的皮最厚,达1.1cm,依次递减的排序为浙蜜5号〉甜美人>8424和黑帅〉兴华;甜美人屮心糖度最高,为14.2%,边糖为10.5%;兴华的屮心糖度和边糖均最低,分别为11.1%、8.0%;浙蜜5号的单瓜重最高,其他依次递减排序为8424>甜美人>黑帅〉兴华;浙蜜5
6、号和黑帅的口感最好,兴华的口感最差;浙蜜5号、甜美人、兴华、黑帅均耐贮运,8424不耐贮运。2.3西瓜各品种经济效益比较对5个西瓜詁种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由表3可知,浙蜜5号的产量最高,达32475kg/hm2,其他品种产量排序为8424>甜美人〉黑帅〉兴华。黑帅产值最高,达105200元/hm2,其他品种产值排序为浙蜜5号>8424>甜美人〉兴华。以8424作对照,黑帅产值比8424增57.5%,十分显著。3结论与讨论根据在当地草莓茬西瓜试验结果和综合分析,认为参试品种中黑帅、浙蜜5号综合性状较好,产值高,经济效益好,适宜草莓茬西瓜栽培。其屮浙蜜5号深受消费者欢迎,可大量发展种植,黑帅作为
7、黄瓢西瓜,极耐贮运,可搭配种植。试验中发现草莓茬西瓜易受红蜘蛛危害,应加强防治[5-7]o4参考文献[1]潘海良,姚莉英,陆保林,等•春季西瓜品种比较试验初报[〕]•上海农业科技,2011(4):58,63.[2]焦小波•春季小西瓜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2):278-279.[3]刘庭付,丁潮洪,土华军•小西瓜设施栽培品种比较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7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