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62817
大小:79.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0-20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政府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范文及格式2我省太行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实践——平山县“万人搬迁迁扶贫工程”成功范例校学生会在我省太行山、燕山深山区的一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育滞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自然矛盾十分突出,普遍存在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五难”问题,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非常困难,常规扶贫措施收效甚微,这些地区是扶贫开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彻底解决这些地方群众的出路问题,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探索扶贫移民搬迁的路子,实践证明,扶贫移民搬迁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从2003年起,把移民搬迁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四大扶贫项口”之一,认真抓好落实。2005年省政府又把扶贫移民搬迁列入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省扶贫办、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河北省农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实施意见》。2008年初,河北省人民政府乂颁布实施《河北省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 工作。据统计,仅从2003年到2007年,全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069.7万元,完成了10311户、37374人的搬迁任务。扶贫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移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经济门路大大拓宽,经济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达到了群众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良好效果,成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亮点。平山县作为我省太行山区扶贫移民搬迁任务较重的县,多年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思路清晰,真抓实干,探索和总结了一条扶贫移民搬迁的成功之路。平山县位于冀西太行山区,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即便到了本世纪初,该县仍有贫困175个,贫困人口11.5万人,其中人均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8万人,625元一820元的低收入人口3.5万人。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截止目前,全县投入并整合各类资金1.25亿元,搬迁人口3191户,10126人,使一大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引起多方关注,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一、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起因 平山县“万人搬迁扶贫工程”是县委、县政府多年来扶贫开发政策的延续,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积极探索。最直接的原因是1996年和1998年两次特大洪灾在乎山县的领导干部屮引起的震动。在这两次洪灾中,全县因灾死亡104人。对人民群众生命的痛惜和生存环境的关注,推动了一次全县范围的特困人口生存状况摸底调查。县委、县政府组织带领扶贫、民政、发改、财政、公安、土地、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电力等十几个部门,深入平山县最偏远的山区乡村调查了解情况。此次调查历时3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全而掌握了平山县特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在全县24个乡镇,717个行政村,1042个自然庄,45万人口中,涉贫的有13个乡镇,121个行政村,257个自然庄,总户数3191户,总人口10126人。这些贫困村人均耕地3-4分,大多是坡岗旱岭,草帽田,地处偏僻,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主要表现在水、电、路、讯、医“五难”问题上:人畜饮水困难。全县共有9个行政村,8个自然庄,涉及525户,1635人。饮水最为困难的是北冶乡清风村的榆林会自然庄,全村26户,116人,只能靠2个水窖吃水,遇到干旱,水窖无水,只能到5里外的河沟取水。大部分村庄为季节性缺水,旱季需到3里外的地方挑水,缺水时间最长的达半年以上。 用电困难。全县共有8个自然庄,涉及36户,98人。主要分布在王坡、孟家庄、杨家桥三个乡镇。王坡乡的冷泉村萝卜夹自然庄、沿庄村马圈沟自然庄、二青炭马沟自然庄,孟家圧镇北坪村西沟口然庄、杨家桥乡河西头村的黄毛沟自然庄在2001年前没有通电。交通困难。全县有4个行政村和27个自然庄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涉及449户,1510人。其中有19个自然庄,211门,不仅不能通汽车,甚至不能通行三轮车。还有个别口然圧的出路,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连口行车也不能通行。通讯缺失。多数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缺少电话、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电视收视困难,信息闭塞。就医困难。居住在大山里的上万群众,看病就医困难。很多村庄都是医疗白点村,不仅没有卫生室,连个乡村医生也养不住。多年来,这些贫困村始终没有摆脱“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不到10%的人口享受着全县80%左右的救灾粮、救济款,迫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对特困人群实施搬迁的决策。二、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原则和基本形式搬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经过多次摸底,反复论证,平山县逐步制定并完善搬迁原则,即: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鼓励搬迁,迁留自愿;区别情况,分类安置;政府补偿,自力为主;指令安排, 项目扶持。这个模式主题明确,内容全面,切合实际,便于操作。据了解,该县对特困户实施搬迁的具体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自然庄向主村搬迁。考虑到行政区划与当地生活习惯,主村有接受能力的应以此方式为主。在整个搬迁工程小,这种方式最受群众认可,搬迁人数达到1917户,6211人。异地“插花”安置。插村安置是将人口较多的口然庄及行政村的群众分散转移至生存条件较好的乡村。安置地点以平山、回舍、岗南、温塘、大吾等平原、丘陵区乡镇为主。这也是一个重要形式。平山县以这种方式安置217户,665人。异地搬迁建安置小区。在土地宽广的乡村选址征地,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土地开发及饮水、交通、电力、通讯等项配套工程,建设安置小区,将34个自然庄的群众集中搬迁安置。目前投资2507万元共建6个小区,安置搬迁群众1053人。几个自然庄合并建新村。古月镇玉皐阁村原有42户,125人,分散在6个自然庄,集中搬迁建了新村。东回舍镇新升村也是由深山区4个乡镇,11个行政村的37户,146人集中迁建。本乡镇内“插花”安置。由所在乡镇负责将一定数量的搬迁户安置到本乡镇条件较好的村。 迁居县城。对愿进入县城的,政府在农转非、购房、经商、办企业及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投亲靠友。对亲友能帮助找到搬迁地点的,不论县内外,均给予支持和帮助。敬老院安置。对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由所在乡镇负责安置至乡镇敬老院。三、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制泄切实可行的搬迁政策。本世纪初省里对移民搬迁政策还没有统一制定时,平山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一是对搬迁户给予建房材料补偿,3人以上的每户5000元;2人以下的每户3000元。特困户在原有基础上可每户增补500—1000元。二是对接收安置村按每人不低于3000元的项目资金给予扶持,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搬迁户的建房工作由接收安置村负责组织协调,帮工帮建。四是搬迁户与当地村民在宅基地、责任田、用水、用电、子女入学等方面亨受同等的待遇。五是搬迁中需要各职能部门办理的各种手续,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免除一切费用。六是搬迁户的住房安置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学校、仓库等集体设施,也可购买农产旧房。七是凡有条件搬迁进县城的,政府负责协调购买住宅和商业用房,并转为城镇户口。八是迁出地乡镇要切实负责,搞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工作。随着省移民搬迁补助政策的 变化,我县对搬迁户的补助标准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采取灵活多样的搬迁方式。2004年以前,平山县在搬迁形式上主要采取了自然庄向主村搬迁、本乡镇安置、异地安置、建安置小区等四种形式。2005年又突破了政府指令性安置为主的做法,实行了搬迁户与安置地自由对接的方法,政府做好协调服务。群众往哪里搬、建不建新房完全尊重搬迁户意愿,因村制宜、因户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一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搬迁户、安置村的积极性,加快了搬迁进度,提高了搬迁效果。实行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主管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民政、扶贫、计委、财政等14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县人人、县政协将此纳入重点视察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县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搬迁安置乡村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带头为搬迁户捐赠款物。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落实机制。县委、县政府年年将此纳入重点工作和政府承办实事,并作为对有关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了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包村包户责任制,明确奖惩,定期督导,限期完成。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组织县直部门、 厂矿企业和全县公职人员积极捐款捐物,并为搬迁群众提供车辆装备,帮助他们修建新房。拓宽多方筹资的筹措渠道。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必须有可靠的资金保证,打破资金短缺这个瓶颈,是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的重屮之重。在扶贫搬迁工程中,平山县就明确了资金筹措的思路。当时县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单靠政府出钱力不从心。靠多条腿走路,拓宽筹资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适度集中政府专项资金。将扶贫、以工代赈、救灾、水利等专项资金进行适当集中,捆绑使用,统一用于安置费用。按项目资金对安置村给予扶持,用于改善生产、牛活条件。二是积极筹措社会资金。搬迁户的搬迁补贴资金由县直各单位分包负责,广泛发动单位干部职工捐款捐物献爱心,全程负责搬迁户的搬迁安置。仅2002年,县直各单位捐献搬迁户的补贴资金就达100多万元,全部直发到搬迁户手屮。各安置乡镇除妥善做好宅基地、责任田落实工作外,还全力筹措资金、粮食、衣物用于安排搬迁户的临时牛活。三是发动群众集资。一方面动员搬迁户树立“口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思想,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筹措建房资金。同时为了减轻搬迁户建房的资金压力和负担,接收安置的乡村主动组织当地干部群众为搬迁户建新房出入出力。四是争取上级支持。由于“扶贫搬迁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保护省会饮用水源、防灾减灾救灾等项目密 切相关,经过争取,各行业单位共投入扶持资金3350余万丿Ljo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万人搬迁扶贫工程”从决策到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参与此项工作的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带着对人民群众强烈的感情全力以赴做工作。省市扶贫等部门领导多次深入到县乡村检查帮助扶贫搬迁工作,先后投入资金3050万元。主管副县长韩晓瑞是个年逾50的女同志。在几年的搬迁工作中,翻山越岭走遍了所有的搬迁村庄。县民政局长刘联平在山区乡镇工作过多年,对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极为熟悉。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筹措资金保证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扶贫办副主任付树芳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并对负责验收的搬迁项目严格把关,不徇私情,保证了搬迁资金的及时足额拨付。古月镇玉皇阁村村长梁元元把全部身心放在了搬迁上,组织户主开会50多次,带头垫资,找亲朋好友借钱,预拨建房材料,把6个自然庄实施整体搬迁,建设了一个功能齐全、居住舒适的搬迁小区。止是有了一大批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的基层干部,扶贫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地推进,取得不俗的成绩。为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搬迁工作,平山县组织工作细致,协调联动,深入到村,落实到人。通过动员会、现场会、制作专题片、组织群众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实施这一工程的目的、意义、政策标准及工程实施中的先 进典型。使搬迁扶贫这一民心工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四、实施“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效果和意义改变特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最根本的是改变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生存生活环境改变不了,一切就无从谈起,这就是“万人搬迁扶贫工程”的意义所在。有利于特困人口观念的更新。由于特困人口集中生存在深山区,信息闭塞,也阻挡了特困人口观念的更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步伐。扶贫的…个重要内容就是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没有观念的解放,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就没有真止意义上的脱贫。因此,必须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从交通、通讯、文化等设施的改善人手,实施换脑子工程。观念改变了,思想意识更新了,我们的扶贫工作才是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因此,搬迁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平山县的特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最落后、最偏僻的深山区,口然条件恶劣。由于贫困,多数群众抗击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到旱灾口粮难市政府两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2月3日至6日,省政府研究室专题调研组一行赴同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湖南省发改委、“两型办”、政府研究室等部门 就“两型”建设的推进机制和考评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长株潭试验区基本情况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110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城市群实现gdp8761亿元,占全省79%。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34万,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长株潭城市群提出及批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年至1995年的舆论准备与初步试验阶段1982年12月,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1984年11月,湖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1985年到1986年6月期间,湖南省先后召开了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和十二个行业的经济技术协调会,筛选出了需 要联合开发的10大工程,包括建立三市资金拆借市场、实行票据的同城交换、在三市对重大项冃组织银团贷款、解决三市间货车“空驶”问题、开通三地间公交车等。在此后长达十儿年时间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多停留在“坐而论道”层面上,尽管有计划、国土等部门做过相关规划方案,却被束之高阁,实际行动寥寥。直到1995年10月,中共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再次高涨。第二阶段:1996年至1999年的总体规划启动和边规划边实践阶段1996年11月,长株潭三市和省社科院联合在株洲召开了“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引起了省委决策者的重视。1997年3月,湖南召开长株潭一体化专题会议,达成“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战略共识,并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再次启动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1998年,湖南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五同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随后又制定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 第三阶段:步入规划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湖南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月,湖南省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并举行长株潭三市市长联席会,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底,湖南省调整了“五同规划”的部分内容。将电力同网改为能源同体,金融同城改为生态同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新目标就此确定,即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此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12月14H,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 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丁把长株潭培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至12月14B,经国务院同意,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时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以来,湖南省实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人项目跟进”的推进方式,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世行在华的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邀请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机构进行咨询设计,形成了20多个规划。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境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去年湖南的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二、试验区获批以来的主要做法注重顶层设计。湖南省委、省政府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经验,广纳民智,对长株潭试验区科学论证、高端定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盘规划,并将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打捆上报,获得国家的一并审批。这在全国现有的改革试验区是第一例。方案的核心在“改革“,规划的重点是“发展“。规划和方案将改革试验区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拓展到“3+5“城市群,并突破传统开发区的概 念,设计了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为试验区建设拓展了空间,明确了模式载体,打造了“一化三基“的更大平台。强化规划统领。提升城市群区域规划,确立区域规划的龙头地位,发挥理念上、思路上、行动上的抓总作用。紧扣“两型“主题,体现国际视野,彰显区域特色。针对建设重点,强化部门和地区专项规划。修订《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强力保障和推进规划实施。顺应综合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编制了全国首个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建设"能力充分、方式协调、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发展目标,并着重从点、线、面统筹规划水、陆、空交通布局,构建长株潭核心区同城交通系统、外围区城际复合走廊、中部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全国陆运大通道五大圈层的核心系统,明确了城市群综合交通未来发展的泄位和建设的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按照战略性、先导性、传统性、限制性分类发展的思路,实施大项冃、大企业、大产业战略。突出产业的“两型“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突出两型的产业化,加快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尽快形成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两型产业“发展。二是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把 交通作为缩短城市群时空距离,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全面完善长株潭同城交通能力,大幅拓宽周边五市城际走廊,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陆域通道畅通无阻、水能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两型“综合交通体系。路网:核心区域重点建设“七纵七横“的城际主干道,形成以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格局;“3+5“城市群重点建设“二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核心区3市与周边5市统筹规划,建设连通8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空港努力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中心。到2010年,能满足18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20万吨。港口:重点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打通对接长三角的江海联运通道。同时,加强能源、水利、市政、社会设施建设。三是以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牛态修复工程。把湘江流域牛•态治理作为试验区建设的标志和突破口,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坚持上下游联动、水陆联动、江湖联动,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解决长株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湘江治理。争取国家将湘江治理列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范围,加强株洲清水塘等重点地区的治理,集中实施沿江截污治污、工业源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程。实施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确保全部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明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把环境同治推广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积极探索流域综合治 理的长效机制。四是以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着力消除城乡二元机构,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设“3+5“城市群,带动全省发展。五是以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规划设立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开发区,目的是通过在农村土地流转、投融资创新、“两型“产业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各具特色、主题集屮的改革试验,快速积累“两型“改革建设经验,打造湖南发展的“经济特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新型城市化“展示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到2020年在经济上再造一个长株潭。推进十大改革。一是创新资源节约的休制机制。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的重要聚集区,也是资源消耗相对较高的地区,冃前,80%以上能源靠外输入。四个方面重点推进:第一,加快清水塘等重点区域、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将长株潭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群;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健全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市场;第三,加强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提高新建项目准入门槛,促使落后产能退出;第四,建立城市群统一的资源节约管理体制,建设节约型城市群。二是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最大的特色是生态,丘陵地貌,山水相连、绿色相间。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积累下来不少环境问题。通过改革,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 逐步还清历史旧账,决不欠新账,还湖南碧水蓝天。重点在五个方面率先突破:第一,把湘江治理作为一项标志性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和保护;第二,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牛态补偿,成为全国生态补偿试点地区;第三,建立完善环境产权制度,设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第四,推进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五,建立城市群环境同治机制,建设生态型城市群。三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通过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是:第一,建立较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第二,制定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使各类产业向符合“两型“要求的方向逐步转型;第三,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四是创新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构建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重点是:第一,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架构;第二,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群;第三,探索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转化基地;第四,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使长株潭成为广泛吸纳国内外人才的“洼地“。五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 平,重点在国十•资源规划体系、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耕地保护模式、征地用地制度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六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健全完善更有活力、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七是创新对外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在转变外资外贸发展方式、建设“大通关“体系、发展临港经济、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建立湘台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我国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八是创新财税体制机制。逐步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税收激励机制和城市群财税管理体制。九是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在打破城乡分割、突破行政区划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城市群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持“三农“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快改革。十是创新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利益协调、运转高效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三、对我省的启示与建议长株潭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显成效。一体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两型“品牌 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在座谈中他们认为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改革发展中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相比存在较人的淤距,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在发展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湖南省丁部群众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提到试验区就是先行先试,“先行即要行到国务院喊停,先试即要试到禁区里面去“是我们听到最多的话。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长株潭“,解放思想已经转变为实际行动、具体政策和扎实推进的项目。各地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如长沙组建了环境资源交易所,株洲公共交通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等。再如,今年初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着重突出'‘两型社会“建设中“省统筹“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创新融资模式,发行长株潭建设债券》等提案,授予试验区省级经济权利等意见建议,都得到了省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开展研究。作为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河西、云龙、天易、昭山、滨湖五大示范区,一市一个示范区,一个示范区带动一片区,示范区的总体规划要点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允许先在各示范区内从多角度探索两型社会建设途径,形成成功经验后推广,降低改革成本。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省政府确定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因试验区建设是在多个行政主体下推进,“两型办“存在着协调难,特别是跨区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湖南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两型办规划局“。规划局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原则不越位、不缺位协调。他们的协调方式俗称为规划落地。首先提升区域规划。《长株潭区域规划》获批后,湖南省对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与提升;然后以此规划为纲,由省直部门牵头组织编制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领域的15个专项规划和五大示范区规划;紧随其后着手“3+5“城市群八城市总体规划同步修编,与区域规划…致。做到区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与投融资规划一起四规统一。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从上至下的对接,确保区域规划不成为空中楼阁。规划对接完成后,赋予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落实。今年9月,省人大通过了《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条例》,2010年1月起实施,并将出台《条例实施细则》。另外,“两型办“规划局还以八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形式,建立省级规划决策平台,以用地审批为抓手,城市群建设项目先报规划局长联席会审批,调整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同的矛盾,实现产业同步不同质的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助推发展 如何建立试验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推进机制,湖南“两型办“也在不断探索。一是建立项目库。项目建设是城市群试验区建设的总引擎。两型办建立了重大项冃库,建设项目353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明确要求2-3年完成。“两型办“在项目推进中建立了动态管理、项目责任人、统计报表、例会报告、监督机制等管理方式。同时,正在着手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品牌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拓宽项目和引资渠道。二是建立考评体系。为促进长株潭三市和省直部门加强对“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形成“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创造力。"两型办'‘本着客观公正、易于操作的原则,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起科学、客观、操作性较强的考评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突出考评试验区内各地、各部门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等方而取得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一方面用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考核验收,另一方面作为省政府对三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综合绩效考评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年度考评中,省冃标考核分值为1000分,其中“两型建设“相关内容占50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两型建设目标考核的硬约束。二是建立具有“两型“特色的投融资体制。湖南省将城市群投资公司归口省“两型办“管理,有利于“两型办“统筹试验区内重大项口的投融资; 有利于“两型办“提高试验区各市重大项目布局的协调力度;有利于重人公益项目的投融资管理和协调。建立两省高层协调机制,共同打造中部地区政策高地。一是湖南省“两型办“认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同属国务院批复的两型试验区,内容相同,地缘相近,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向国家争取相关政策;二是两个试验区均面临着江河湖泊整治的浩大工程,如何健全和完善相关补偿机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互补性。湖南省“两型办“希望就此问题与我省加强合作。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状况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摘要】本报告对屮央政府采购以及26个省、直辖市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可公开获取的协议供货成交价格、中央国家机关批量集中采购的成交价格,分析了其与市场平均价格的差异。报告指出,当前政府采购的政府信息公开情况不佳,且部分商品的采购成交价格显著高于市场价格,为此应当注意加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关键词】政府采购公开价格批量集中采购协议供货2002年,中国颁布《政府采购法》,其目标是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2012年发布 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明令禁止政府机关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并要求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采购质量。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亿元增加到2011年1.13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10倍,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占GDP的2.4%1,其中货物类采购规模为3829.6亿元,占33.9%2,而且未来还将不断增加,有望达到GDP的15%-20%,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采购市场。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政府采购活动不透明、釆购价格高于市场价等,不仅违背引入协议供货制度的初衷,更引发公众质疑。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小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2012年对中央机关以及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政府釆购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报告集中于协议供货的公开程度和协议供货的价格合理性问题,对政府采购所涉及的其他问题,调研组将持续推出相关调研报告。一、调研方法为了解政府在政府釆购中用纳税人的钱究竟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花得是否合适,必须了解供货商品的型号、规格、配置、品级、单价、附加服务、成交数量以及政府为此的财政支出等方面的信息,为此,调研组采用了观察法、抽样法和比较法,观察和分析了政府采购11''11央批量集中采 购和各地协议供货采购的公开情况和价格合理性。观察政府采购相关网站政府采购的相关信息一般集中于政府采购网站上,为此,调研组对屮央、各省和直辖市的政府采购中心以及财政主管部门网站进行了观察,以了解政府协议供货的公开情况。调研组检索了财政部网站。受此影响,23个省、直辖市有两个或以上的政府采购网站,往往是财政厅主办的”XXX政府采购网”和政府采购中心主办的”XXX政府采购中心网”。多家平台共存的格局并未实现其相互配合促进公开,反而出现公开途径不统一、内容和更新速度不统一、政府采购信息不统一的情形,人为地增加了获取信息与监督的难度。这种状况人为割裂了一般市场与政府采购市场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政府釆购市场,给政府采购本身带来诸多不便,不仅起不到简化手续、节约成本等的作用,反而分散了监管力量,制约了监管效果,给政府监管造成困难。政府采购信息的主动公开避重就轻中央部委及21个省、直辖市在其政府采购网站上主动公开了协议供货商品目录,有20个省、直辖市在其政府采购网站上主动公开了协议供货最高限价,但仅有2个省在其政府采购网站上主动了公开协议供货有效成交记录。除此以外,中央部委、个别省和直辖市的协议供货成交公告均不提供或不同时提供采购的商品型号、具体配置和对应单价等 关键信息,无法据此对协议供货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一些政府采购中心的中标公告仅列明了采购货物的大类别和数量,既不给单价也不给型号,对于公众而言,仅知道其屮标金额毫无意义。有的中标公告只公布商品型号和配置、告知总中标金额,却不公布采购数量和单价。还有的以采购特供商品为由,不提供商品的配置和品级。这些做法都有规避监督之嫌。政府采购信息的依中请公开阻力重重1.违法设置申请条件调研组向24家未主动公开协议供货成交记录的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提交了信息公开申请。结果显示,尽管调研组在信息公开申请中附上了法学研究所出具的科研用途证明,但仍有6家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疋,要求申请者进一步提供信息公开的目的和用途,并承诺不向媒体公开。2.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不能得到按期答复24家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中,仅有4家在法定的答复期限内向调研组反馈了信息。有7家未能在法定时限内作出答复,其中有2家表示延期反馈,但是截至2012年12月31日调研结束,仍未收到其提供的信息。3.拒绝公开的比例较高有13家地方政府在反馈中明确表示拒绝。其中,有3 家地方政府称因为协议供货成交记录涉及商业秘密,不便公开;有10家地方政府称财政主管机关不掌握协议釆购的信息,这是地方政府拒绝公开的最主要理由。1.对公开申请的答复缺乏实质内容4家按时反馈信息的地方政府中,有2家提供了有效数据,另外两家提供的信息缺乏关键数据。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汇总机制调研结果显示,有10家省、直辖市政府釆购中心与财政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非常不完善,财政部门不掌握政府采购中心采购活动的关键信息,因此难以对下属的政府采购中心进行监管。由于不掌握当年商品的细节信息,财政主管部门能否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预算令人质疑。按照冃前一些省份现行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计划审核后,由采购人登陆各省主办的政府采购网查询商品名称、型号和配置等相关信息,并自行与协议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执行采购。财政主管部门缺位,不掌握成交记录,造成作为监管方的财政主管部门和政府釆购执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时效不对称:没有即时的协议供货信息备案和汇总机制,财政部门无法即时获得信息;信息数量不对称:政府采购屮心掌握详尽的原始成交合同,财政部门仅有经过统计汇总后的总表; 信息质量不对称:政府采购小心信息质量高、内容全面,包括决策、招标、中标等全流程在内的全部细节信息以及分类统计,而财政部门却没有这样的原始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采购中心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垄断者和占有者,作为拨款者和监管者的财政部门只掌握不完全的商品信息,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成本,容易造成政府采购失控,滋生腐败。三、政府采购价格虚高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或者用合适的钱办合适的事,实现采购效果最优、使公共资金带来最大价值,是政府采购追求的口标。为了解当前政府采购价格的实际情况,调研组对协议采购价格进行了抽样分析。商品样本的选定调研组在选泄进行价格比较的商品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