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53568
大小:8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0
《接力跑_文字材料__刘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接力跑交接棒技术》文字材料报送单位:霍山县与儿街中心学校任课年级:五年级人数:26人任课教师:刘正礼年龄:29教龄:4年职称:小学一级联系电话:15856486288邮箱:liu840418@126.com小学接力跑教学设计霍山县与儿街中心学校(水平三)五年级人数:26人任课老师:刘正礼授课时间:2012年5月14日设计思想本课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接力跑为教学内容。以小游戏的形式來贯穿于课堂,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接力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内容1、接力跑:传接棒
2、技术。2、游戏:方形接力跑。教学目标参与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接力跑和游戏。技能目标:1、能使学生初步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技术动作和方法。2、发展学生奔跑能力以及灵嫩、协调等身体素质。3、使学生知道弯道跑时,身体应稍向内倾。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接力跑的乐趣,培养乐于和同伴团结合作达成口标,增强团队意识。重点传棒者的手腕下压动作。难点交接棒的时机把握。学程教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教学要求时间一导入部分1、集合整队,检查人数、服装,师生问好;2、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3、导入课堂。1、师生问好。2、检查人数、
3、服装。3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学生按地点集合、整队,体育委员向老师报告。2、认真听讲,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中。组织队形:>1%>1%>1%>1%>1%>1%>1%>1%>1%>1%△教学耍求:精神饱满、认真听讲。3二准备部分热身活动:小游戏:“喊数抱团”1、讲解示范游戏规则;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练习;3、教师指导并评判。1、认真观看教师讲解、示范;2、热情参加游戏;3、成四列横队跑成圆形。组织队形:O要求:情趣高涨,积极参与,做操动作到位。5一、学习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动作要领:接棒人手臂向后伸,手臂与身区
4、干约成50°-60°角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虎口张开朝后。传棒人将棒的前部曲上向下压传到接棒人手中。1、与学生交流,介绍接力跑及传接棒的重要性;2、和一位学生完整示范。3、讲解示范“下压法”传接棒技术要领,引导练习;4、组织学生分组练习;5>指导练习,矫正错误动作;6、择优演示,表扬、评价。1、与老师互动交流;2观看示范,理解技术的道理;3、模仿练习,能找准传递时的体位,知道动作要领,能尝试做出正确的动作;4、两人一组原地徒手练习、慢跑合作练习。5、互相观察、学习,相互点评。组织队形:(1)O-O-O-OO-
5、O-O-O△O-O-O-OOfOfOfo要求:相互配合,积极练习,努力掌握动作要领。10三1、教师讲解游戏1、听讲解,看示组织队形:方法与规则;范;二、游戏:O—►O方形接力跑。2、教师不范;2、分组进行方形接力跑;t13、组织学生进行15游戏比赛;3、小组讨论、解决比赛中存在的OO4、讨论、评价,问题并改正;<—解决游戏中出现教学耍求:的问题。4、小结、评价;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运用下压式传5、练习2次。接方法练习,知道弯道跑的方法。四结束部分1、放松练习;2、小结。3、收器材、下课。1、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放松活动
6、;2、小结点评;3、收器材,下课,带学生冋教室,师牛道别。1、学生听老师的口令进行放松练习;2、小议收获;3、收器材,与老师道别,列队冋教室。组织队形:^1%^1%^1%^1%^1%^1%^1%^1%^1%^1%■!>■!>■!>■!>■!>■!>■!>■!>△要求:充分放松心情愉悦。7场地篮球场或操场。运动负荷预计练习密度:40%±5%运动强度:中平均心率:120—130次/分钟器材自制接力棒4支;口哨1个;录音机一台。后结HK、小学《接力跑交接棒技术》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收获:一、从教学目标来看通过学生的分组教学和方
7、形接力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目标明确,实现了认知、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符合课程的标准和学生的实际。二、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课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师生间的互助和反馈效果明显,学生在练习屮学会了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传接棒练习较浓厚,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气氛浓烈。接力跑中下压式交接棒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下压式传接棒的基本技术,同时使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技术动作练习与比赛两者有机结合,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技能学练部分主要学习下压式传接棒的基本技
8、术,从原地传接棒到行进间传接棒练习;拓展运用部分是方形竭力比赛;调节评价部分是放松活动。三、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积极参与度高,全部都掌握所学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每位学生的共同发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强度、练习密度,同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与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足的地方有: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