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51787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汉代服饰文化初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代服饰文化初步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汉代服饰屮蕴含文化内涵的分析,找出汉代服饰文化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启示。这一方面是对当今服饰设计的理论借鉴,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汉服文化,更是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回溯和传承,这种对汉服文化继承的推动,从长远上讲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关键词:汉代服饰;文化;封建文明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85-01礼制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而服饰文化止是礼制在社会物质方面的反映。在汉代,服饰文化的核心正是这种特殊文化蕴藏之地。一、汉代服饰色泽、冕服所体现的等级差别(-)服饰色泽体现出的等级界限汉代服饰的色泽中受我
2、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极为明显,“阴阳五行体系”是汉代儒学极为重要的文化理念,用于伦理道德时,它象征的是封建等级的尊卑贵贱关系。方术家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与占星术中的五方相关联,水为黑,指北方;火为红,指南方;金为白,指西方;木为青,指东方;土为黄,指中央。当时的统治者认为,秦统一天下,是获水徳,而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水属冬季,颜色为黑,因此,秦朝服饰尚黑色。而汉承秦制,则尚土德,土是黄色,所以汉朝服饰尚黄色。正是受这种五行学说影响,黄色被定为最为贵重的颜色,即天子朝服的色泽,而黑、红、白、青,连同黄色都被定为止色。百姓服饰颜色都是根据阴阳五行相克相生原理调配出的间色。(二)冕服体现出的职别等级冕
3、服是最典型地体现等级标识的代表之一,冕服受功能不同显示出各种套样,同时又因登记权利不一表现出多种区别。这种级别上的不同往往通过样式、纹路以及冕旎玉数的不同显示出來,而借助衣裳的纹章则体现出等级的区别。就汉代的冕服而言,佩绶是其服饰的一个重要特色,其旨在对官阶进行区分。绶是丝织物,用来系官印,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从皇帝到官员,只有官级越高,他的绶带才会越长,并且这种长度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逾越。除了长短和色泽的差别,绶带编制的疏密也极有讲究,一般说來,馆员等级越高,绶带越发细密,反之则越发粗疏。总之,汉代的冕服制度中体现出的,正是一个界限清晰、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在汉代这样•个封建时代起着重
4、要的等级作用。二、汉代服饰中“龙”、“凤”图案蕴含的丰富寓意除了对前朝“十二章”纹样继续沿用外,汉代服饰还出现了新的图案、造型一一“龙”、“凤在汉代,龙凤图案纹样是最早的一种吉祥图案,给人以欢乐、安详的感觉。而在服饰图案显示中,龙纹样则注重动作夸张、神采飞扬,它蕴含了理性的威严,也体现了神性的幻化,即体现出一种现实与神话交融的特点。龙凤的组合在汉代颇为流行,既寓意着宫廷昌盛,又有婚姻美满幸福的含义。特别是受汉代统治阶级影响,龙纹样成为皇权的象征,在统治阶级看來,龙的气魄、神力正是皇权的表现。三、汉代民间服饰艺术的传神色彩服饰艺术同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总结,更多的服饰文化都來源于普通百姓中。汉代民
5、间服饰艺术大都来源于社会生活,都是对自然界形态的提炼,其风格更是具有百姓文化健康积极、明朗活泼的特征。汉代民间服饰纹样多变,用流动起伏的波弧线构成框架,比较注重力量和动势,给人以古朴生动的感觉。情景交融Z下,服饰的纹样更加突出主题的鲜明,形成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刺绣工艺是汉代服饰的一大特色,受当时经济发展影响,刺绣工艺日趋完善,人们対服饰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得意满足,形成了一种新的服饰造型效果。除了前文提到的龙凤图案,汉代的刺绣多数是生活实用型,反映了当地半富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和民俗特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深刻凝聚。四、汉代服饰文化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启示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同样也是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的展现。因此,重新审视汉代服饰,给当今服饰设计的首要启示即是对汉服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弘扬。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直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到了近代,东西文明交融之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來,传统的中华文明更是逐渐淡化,西方文明的融注使得中华传统逐渐丧失,民族性浓厚的汉服已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重审汉服,最首要的是对屮华传统文明的追溯。近年来,汉服运动被响亮地提出,从单一的个体行为演变为公众运动,正是这种情况下,汉代服饰文化逐渐为人民所知晓。汉服的盛行,正是当今华夏民族年青一代民族觉醒的表现,与此类似的“读经热”、“成人礼”等一系列活动的盛行,更是曾经备
7、受冷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反映。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这种人文精神文化的存在正是它対世界文化的贡献。所以,传承汉服文化,正是对屮华传统文化的承载,更是对华夏历史文化情感的寄托和发扬。参考文献:[1]咎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