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

ID:44251587

大小:2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_第1页
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_第2页
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_第3页
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甘蓝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甘蓝菌核病的发牛规律与防控对策甘蓝为十字花科芸薑属植物,喜冷凉气候,耐寒、耐旱能力强,在湖北各地广泛栽培。菌核病是甘蓝上的重要病害,在嘉鱼、天门、钟祥、汉川等甘蓝产区普遍发牛,严重影响甘蓝的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简述甘蓝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并提出其综合防控对策,以供参考。1病害症状菌核病在甘蓝全生育期均可发牛,病原物能侵染地上各个部位,多由茎基部或叶柄感病(图1、2),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条件适宜环境下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灰褐色或黄褐色,伴有淡黄色晕圈,继而组织腐烂(图3、4),但无恶臭味。湿度较大时,病部出现白色絮状菌丝(图5),可见黑色鼠粪状

2、菌核(图6)。2病原物菌核病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寄主范围非常广泛,能侵染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等多种作物。菌核呈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牛子囊盘;子囊着生在子囊盘表面,内含子囊砲子,是甘蓝菌核病的直接侵染源。3发生规律核盘菌菌核是甘蓝菌核病的初侵染源。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18〜22°C,相对湿度85%以上,一旦条件适宜,菌核便萌发形成子囊抱子;子囊孑包子在5〜30°C都可以萌发,通过菌丝侵染甘蓝植株,引发菌核病。核盘菌在菌丝生长受到环境影响因子制约时逐渐聚集成团形成菌核

3、,能够抵御低温、干旱等不利环境,并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气候条件是影响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在降雨和高湿环境下极易引发菌核病。此外,连作、偏施氮肥、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等条件下,菌核病也容易发生。4防控对策4.1农业防治①选用良种精选无菌良种,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及带病残屑,从根本上去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因地制宜选育抗(耐)病性品种。①水旱轮作核盘菌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5年,连作地发生严重,但在淹水状态下存活时间大大缩短,因此建议实行水旱轮作。②科学施肥甘蓝对N:P2O5:K20需求比为1.0:0.3:l.lo氮肥能够促进甘蓝短暂性过旺生长,然而偏

4、施氮肥会破坏土壤,造成板结,而且使甘蓝生长异常,抗性下降,易感染病害,后期减产比较明显。在甘蓝生产过程中,要控制氮肥施用,积极提们测十配方施肥,采収有机肥与化学肥(包括大量兀素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相结合的平衡施肥方式。③加强田间管理甘蓝后期封行,环境密闭,适宜核盘菌繁殖,因此应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相对湿度,以减少病原物的接触传播,并结合中耕松土、清沟排渍等农事操作,以减轻菌核病的发生。甘蓝收获时,菌核大多遗落于土壤和根茬内,因此,必须做好清园工作,及时将发病植株或叶片清理出园。4.2药剂防治化学药剂是控制菌核病为害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菌

5、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异菌月尿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4.3生物防治作为新型的病害防治手段,牛物防治能够有效减少病原物的数量和削弱其致病性,减轻菌核病的发生,如盾壳霉、哈茨木霉、假单胞杆菌和真菌病毒已被证明对核盘菌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