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35961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1.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年级:教材版本: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知道电荷守恒定律。·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由现象
2、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基于《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的学习,学生具备的初中基础知识有两个方面:一是静电知识。摩擦能使物体带电。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富兰克林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知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
3、子构成,且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下面请看一个视频。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4、: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得出静电感应和
5、感应起电。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板书】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板书】三、几个基本概念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 或q 单位:库仑符号:C。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 =1.60×10-19C。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
6、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q/m,符号:C/㎏。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引导用毛皮摩擦硬橡胶棒,使硬胶棒带电 自制教具 将静电计的金属球处安装易拉罐,两个静电计易拉罐组合到一起,替代枕形导体,实验效果非常好。利用现代教
7、学设备 感受,说明静电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播放flash动画:枕形金属感应起电 思考,由于电荷看不到,这样可以深入、直观的了解感应起电的过程。六、教学评价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整体上过程流畅,学生配合较好。问题导入话题,引出报纸是比较重要的媒体之一,并且让同学们商量制作一份报纸所需要的工作人员。通过精读细读感知文章,分析文中重点难词难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大大加强;学习效果更好了。本节课的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部达到。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掌握了作为一名新的新闻工作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