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35827
大小:353.4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9
《第21课秦汉雕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马踏匈奴的磐石之志——霍去病墓石刻霍去病墓形状像匈奴居地祁连山,冢上有坚石,冢前有石人、石马,至今尚存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野人食熊、异兽食羊、卧猪、卧牛、石鱼等十数件,是我国现存早期石雕群中体积最大的圆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石雕原先皆散置于墓冢周围,现在集中陈列在墓前东西两廊内。著名雕刻家、书法家钱绍武先生曾这样说到霍去病墓的石雕风格:霍去病墓的石雕动物和人物,都是因材施雕,充分利用石材体积庞大(高约两米上下)、能保存久远的
2、物质,和它们的纪念碑性质符合,形状的表达使用了娴熟的圆雕手法,匠师们不作精雕细刻,而是依据石材的天然形状,巧妙加工出大形,略加夸大,也略有细巧的线条、浮雕等装饰,使表现对象的骨肉等某些细部显出,粗细互为对比,仍使人感到逼真。一旦形状凸现,便不需要太多的起伏块面或线条等细节了。如有的石马,前肢和脖颈间的天然石块也不凿去,增强了马的力度。卧马,整体上可见到巨大的三角形,愈加显得庄重雄伟。即使马耳等细部已经残缺风化,也无损其整体风韵。一股沛然的阳刚之气,洋溢在所有的石雕上,和石雕内涵契合,和汉代的雄视八方、气吞万里的社会精神契合。继承了战国秦、楚的雄风。像这样自然,这
3、样如天生一样的石雕,世界上没有,只有中国有。汉代是中国雕塑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汉代雕塑不同于秦的细腻和写实,而是表现出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和写意风格,霍去病墓的石雕就代表了典型的汉代石刻艺术。霍去病墓石雕的形象记录着汉王朝曾经的辉煌鼎盛,在茂陵这块土地上,它们一站就是两千年。而霍去病,那个在大漠戈壁中拉弓射箭的少年英雄,他的绝世风采,他保家卫国的人生理想,也在这些石雕石刻上得以显现。石雕的主像是马踏匈奴。这匹骏马筋骨强健,四足如柱,高168厘米,昂首屹立,象征霍将军的威猛,也隐喻着汉朝强劲的军事力量。在艺术上,匠师们用洗炼的大刀阔斧雕刻出马匹的强壮之形,形神兼
4、备。战马的腿下,死死压着一名匈奴侵略者将领,象征着伟大的胜利。匈奴将领蓬发,满脸留长胡子,仰面朝天,左手握弓,右手持箭,仍企图作垂死挣扎,但是,骏马已经把侵略者踏在足下,永世不得翻身了!骏马的巨大体量和这将领的卑小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突出了胜利的主题。侵略者被填充在马的四肢之下,既能显示他的狼狈,又使马的四肢稳固。关于这件雕塑的具体技法,梁思成先生说:“马颇宏大,其形极驯,腿部未雕空,故上部为整雕,而下部为浮雕,后腿之一微提,作休息状。马下有匈奴仰卧,面目狰狞,须长耳大,手持长弓,欲起不能。在雕刻艺术上似为不甚发达,筋肉有凹凸处,尚有用深刻线纹以表示之者。”今
5、天的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则说:“线、面、体相融的造型,增加了写的意趣、情韵,直抒胸怀。”古拙的技法也并不是不好。这件石卧虎,艺术家巧妙地选取一块长条石,略加凿整,就雕成了饱满的身躯,又凹刻出一条条曲折的粗线条,就表现出了虎斑纹。紧闭的嘴巴、圆睁的双目也加以强调。虎的四肢粗壮屈曲,虎爪紧贴于地,尾巴紧绕在身上,既是为了雕塑的坚固,也突出了虎的威猛和狡黠。它是伏虎,但也虎虎生威。它伏在草丛中窥伺着猎物,一旦看见猎物经过,就会骤然膳跃而起。这一件跃马,高150厘米,是表现一匹正在跃起的卧马的姿态。它是否是在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了出征的号角?它的后肢仍然蜷曲,但已经屈起前肢
6、,马头高昂,颈部前伸,就要一跃而起,飞奔于战场。它的眼睛炯炯,鼻孔似在咻咻地喷气,嘴唇也张开,发出嘶鸣。由于前肢的昂起,它的全身肌肉也都随着突起。它的脑袋是圆雕,四肢则是在一块大石头上浮雕出来的,并不凿空,避免了繁琐的雕刻,但是在它身上没有一处不是活生生的,就如一个精彩的固定的立体速写一般,体现了艺术家对马匹精熟的观察。这是一匹烈马、战马、千里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