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26171
大小:17.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9
《创造宣言教案741 7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造宣言【课标要求】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3、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材分析】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他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2、创新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创造宣言》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古今中外的例子也很多。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体结构,划分层次:对不熟悉的例子,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进行查阅与分享;对难懂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讨论。【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
3、情洋溢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引导学生概括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2.针对目标2运用画思维导图或列表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3.针对目标3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其中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4.针对目标4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文辞优美,说理形象,旁征博引,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
4、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二、熟读课文三、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中伤:遁词:豢养:走投无路:2.走近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
5、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3.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寻找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我们要创造。2、根据课后的论证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
6、明确何谓“创造”。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五、学生合作探究1.探究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总结: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还运用了举例论
7、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2.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这五种借口分别是什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五种借口分别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但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琪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狱、沙漠,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
8、牢,法国企业家能在沙漠中挖出苏伊土运河;莫扎尔特、爱迪生幼时可以成才;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道统,不识字的惠能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无不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因此,作者是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六、品读语言深化主旨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