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ID:44208838

大小:40.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9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_第1页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_第2页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_第3页
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所选用的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与函数、三角、不等式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等差数列的概念的延续,又为后续研究等差数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等比数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2、学情分析学生在认知方面基本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的深刻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多数学生有积

2、极的学习态度,能主动参与探究,少数学生的主动性,还需要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带动。3、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与应用;难点确定为: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及公式的简单应用。二、教学目标分析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经历公式的推导,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

3、归纳、反思;3.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三、教学方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展开。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联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性学

4、习,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四、教学过程分析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出历史上有名的实例,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进入思考状态。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已经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将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二)探究讨论,发现问题(本节课的重点)首先给出探索发现1,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及归纳能力。接着给出探索发现2

5、,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2,从而归纳整理出求和公式1。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索1的解决,已经积累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此时给出探索2,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同时顺利解决问题。最后给出探索发现3,此时提出问题3,学生结合前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归纳出求和公式一和二。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运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降低了知识的梯度,从而突出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带入第三个阶段。)(三)公式应用,加深理解本环节主要是等差数列求

6、和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处理方法是引导学生从首项、末项及项数出发,使用公式(一)求和;(2)引导学生从首项、项数及公差出发,使用公式(二)求和。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提示学生应根据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设计意图:反馈体验,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五)小结归纳,感知深化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结构,从而优化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六)布置作业,拓展升华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

7、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A和B两种题目,作业A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作业B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板书设计:这样安排版面,使得本节课内容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五、教学评价: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学习效果最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