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价值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云罡04011115浅谈中国传统价值观王云罡04011115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道德至上,以伦理为中心,重群体轻个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轻术,以宗法为主导,重义轻利,家国一体。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道德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最高约束和行为准则。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用来衡量一切是否正确的价值标准,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如今的法律。儒家认为,道德价值之所以是最重要的价值,其根据在于“天命”之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
2、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把他身上所体现的德、仁,爱都归源于天。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基本都遵循这一看法。儒家还将人性作为道德的根据。孟子首倡人性本善之说,明确认为道德的根据在于人的本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儒家认为道德价值是实现其他价值的途径。首先是实现认知价值的途径。要获取知识,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实现政治价值的途径。道德对于治理国家、巩固政权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要选择有道德的统治者来管理国家,民就不敢不敬,不敢不信等。除此
3、之外统治者实行统治的政策也要符合道德的原则,即实行“仁政”。孟子就说过“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等等。孟子着重论述了“仁政”,主张“以德服人”。儒家认为道德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仁义礼智。仁者,即爱人。仁德的基础是孝,首先孝顺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兄弟。孔子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以后儒家学派逐渐发
4、展壮大的过程中仁道原则为升华为中华民族普遍的道德规范。孟子则沿着孔子的思路首次将仁义礼智系统化,并且规定了仁义礼智的实质内容:“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虽然没有言信,但孔子孟子都认为信是很重要的道德规范。由于把道德原则看成是最高的原则,显然可以得出以“义以为上”为价值标准,对现存的价值关系做出取舍。人的主体需要是多方面的,现实的价值关系极其多样而复杂。人们面对这众多的价值,应以义为标准,凡是符合仁义道德就有价值,应当选择,相反不符合仁义道德就没有价值,应该舍弃。子曰:“志
5、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对待现存的事物做出取舍选择时,首先要以道德原则为标准。3王云罡04011115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为了统治上的需要,先秦儒家群己关系中尊重个体的思想不断的被弱化,而群体的价值日益被提升。即重群体,轻个体的集体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上风。董仲舒就是为了适应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建立其群己观,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客观上推动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成为普世价值。到了宋明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又一次强调群体的价值,把群体价值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程朱理学更是提出
6、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目标,从而使重群轻己的观念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个体的价值被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个体只能服从群体。从这时开始,以君主为代表的群体成为了束缚个体独立的枷锁,道德价值观也已经偏离了起初孔孟的方向。客观地来说,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道德型价值观,即以“仁义”道德规范作为价值标准来进行取舍的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服从群体的精神,历史中涌现了一批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我的仁人志士。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惟一一支绵延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及长期保持国家的统一
7、稳定也要归因于重视道德的力量、强调群体价值的观念。并且这种价值观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崇尚人的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物化主义。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仍应坚持传统价值观的积极方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道德型的价值观所导致的重德轻智、重群体轻个体、重义轻利的负面影响。首先重德轻智导致的后果就是由于片面重视道德精神的涵养及道德践履。因此,一方面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发展,即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不够。学习的目的就是致仕,为君王服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反映出学习的内容只是仁义礼智信和治
8、世之术。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人们用对自身道德的修养代替了对自然知识的探索,用个人的道德践履代替了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当道德不足以从正面调节人际关系来保证社会的稳定时,便采取了人治而非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