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ID:44193402

大小:206.62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0-19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_第1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_第2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_第3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_第4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柯尔柏格与皮亚杰道德发展观柯尔柏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0-9),习俗(9-15),后习俗(15岁以后)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阶段顺序命名基本特征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第二阶段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主要满足社会期望)秩序判断道德价值第三阶段“好孩子"的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赏第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义务判断

2、道徳价值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谷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原则,避免自我责备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亦直德发展nn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4阶段地律直德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要求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彳亍规则1寺点: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Um律直德10-12岁公正阶段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丫寺点: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不再把规则看成不变的把规则看成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特点:相互取舍的可逆特征表现的比较明明显

3、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有了质的飞跃,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而这种转变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纟吉果特点: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三、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皮亚杰硏的究重点在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进而提出了"图式〃等概念;而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在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上,进而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如关于角色扮演机会等,皮亚杰只注意到了同伴群体的作用,而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推演,比如他将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

4、;而科尔伯格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因此科尔伯格在学说的构建上更为元善。第四、两者的研究方法不一致。皮亚杰是双偶故事法,柯尔伯格是两难故事法。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具体表现在: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均是一维纵向的”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正是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由平衡一不平衡一平

5、衡,个体的道德结构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作岀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渐由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由此可以看到,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变,是其理论构建的主线。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借助于平衡化建构起来的。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

6、道德行为。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论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而科尔伯格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因此,我们说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道德发展的共性: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

7、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延伸知识:_、皮亚杰与柯尔柏格研究方法1、皮亚杰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