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讨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福州市坊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黄万福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某高层建筑的地质情况对基坑的围护设计与施工进行了分析,选择了最合适的施工方案。并对地下处理和施工也提出了措施。供同行参考。关键词:高层建筑基坑支护围护设计地下水施工监测1、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rfl1#、2#、3#三幢主楼组成,主楼31层,裙楼4层,整体两层地下室,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建筑总用地面积10404m2,建筑面积111666.7m2,总高度l()3.5m。主楼基础约为52mX166m,支护面积约7200m',基坑拟开挖深
2、度为7.5m〜10m。2、场地地质及水文条件根据岩土勘察报告,场区工程地质情况自上而下依次为:(1)杂填土,层底深度1.0m~1.8m,层厚1.0m~1.8m。(2)粘土,层底深度2.8m〜4.2m,层厚0.9m〜3.0im(3)淤泥质土夹粉土,层底深度7.7m〜10.6m,层厚4.3m〜6.9m。(4)粉质粘土粉土互层,层底深度14.4m〜20.6m,层厚4.4m〜13.1m。粉土夹粉细砂层底深度19.0m〜20.6m,层厚0m~5.2m。(5)粉细砂,层底深度27.0m〜33.2m,层厚8.0m〜16.2m。(6
3、)细屮砂夹屮粗砂,层底深度40.0m〜43.2m,层厚7.2m〜15.()m。粘性土层底深度38.0m〜42.0m,层厚0m〜2.8m。(7)中细沙混夹卵砾石及粗砂,层底深度46」m〜50.6m,层厚1.7m〜5.5m。(8)卵石混砾砂及粗砂,层底深度46」m~50.6m,层丿孚2.3m〜5.5m。该场地地下水存在上层滞水和承压孔隙水两种类型。上层滞水赋存在于近地表的(1)层杂填土中,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生活用水等。承压孔隙水主要赋存于(4)、(5)、(6)、(7)、(8)层组的砂、卵砾石层中,为场地内主要承压
4、含水层。该含水层与周边水体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并相互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段承压水水头年变化幅度为3m~5mo3、基坑支护施工条件分析根据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的结果可知,基坑周边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严峻,基坑平面及周边场地条件为:(1)周边建筑物情况。基坑周边东、西、北三面临近建筑物,南面紧靠道路。基坑东面为4幢8层砖混住宅楼,其中3幢距离基坑围墙约4m,一幢距离基坑围墙仅3m,基础形式为沉管灌注夯扩桩,桩长约18m0北面及西侧紧邻周边村几幢砖混民房,其中3幢3层,2幢2层。这几幢砖混民房对
5、基坑变形较为敏感。(2)周边白来水管道情况。基坑南侧大门处有一管径为50mm的自来水管接头。基坑东侧邻近的八层住宅楼旁有一自南向北管径为50mm的给水管道,主要用于该住宅楼的供水。基坑南侧在道路中央设有雨水管道。(3)周边煤气管道情况。基坑东面圉墙外约2m的地方有一根自南向北埋设的煤气管道。基坑西而住宅小区煤气管道均自某厂接入,距离西面I韦I墙约5mo基坑南面有一根浅埋的煤气管道,管径200mm。(1)周边电线电缆情况。基坑南侧道路的人行道上靠基坑围墙的东南角有一台高压变压器及相关的输入、输出电线。基坑西侧离基坑最近
6、的是1幢1层砖混结构的配电房,紧靠基坑围墙。4、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的分析与选择4.1基坑支护结构方案根据本工程的岩土工程条件和基坑场地特点,比较可行的支护结构方案为钻孔灌注桩排(或地下连续墙)加预应力锚杆(或内支撐)。其屮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具有挡土、止水,兼作地下室外墙等特点,但因其造价高,施工工序繁杂。因此本工程不釆用。钻孔灌注桩桩排加预应力锚杆是目前比较常规的方案,工程经验较多,理论计算方法也比较成熟,施工工艺相对简便易行、经济可靠。但本场地东西两侧最近7m以外即为采用桩基础的多层建筑物,锚杆施工无法进行;另该场
7、地上部土层主要为松散的杂填土、软塑至可塑状态的粘性土组成,并分布有厚层软塑至流塑状态的淤泥质粘土,最大厚度达7m以上。该层在开挖过程中,易产生蠕变、流动。当釆用桩锚支护时,若锚杆位淤泥质土夹粉土层中,则锚杆易产生蠕变变形,最终导致基坑边坡产生较大位移。本场地北侧民房结构性、整体性均较差,对变形较为敏感,该侧明显不宜单纯采用桩锚支护方案。因而本基坑无法采用单纯桩锚支护。内支撑设置比较复杂,支撑设置不当对施工进度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内支撑结构能够节省一定的工程费用,能够较好地控制基坑变形,且施工不受基坑外侧环境影响。对于喷
8、锚网支护,由于该场地严峻的周边环境,其锚杆长度受限,釆用单纯喷锚网支护显然是不可取的。本基坑开挖基本呈矩形,可通过调整支撑布置,尽量减少内支撑结构在基坑开挖时对土方挖运的影响。因此,内支撑方案可作为首选方案。同时,本场地上部土层为强度较好的土层,可考虑充分利用上部土层的性质。为节约工程投资,减少支撑体系的层数,降低土方挖运的难度,并满足施工堆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