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

ID:441490

大小:3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8-02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_第1页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_第2页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_第3页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_第4页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海洋科学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前言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黄海海底地势比较平坦,但是地貌形态比较复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同时又有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海,东岸主要有鸭绿江、大同江和汉江,西岸主要有沂河、灌河、沭河及苏北灌溉总渠等。长江口虽然位于东海之内,但长江径流对南黄海的影响却很大,许多的研究都认为,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可以达到济州岛附近。黄海的层化和混合演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黄海的水温分布、盐度分布以及当地的环流结构。而黄海的水温、盐度以及环流的改变都会对进入渤海的热通量和物质通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也会对当地的气候和

2、天气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渤、黄海周围是我国京津塘经济圈,同时也有着我国重要的渔场,所以探讨黄海的层化和混合演变过程是极具学术和经济意义的。1黄海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特性对黄海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和季节特性的认识,首先是建立在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基础上。毛汉礼和邱道立基于1958-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资料,对黄海温盐密跃层的分布和消长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黄海跃层以温跃层为主,提出用跃层的强度、厚度和上界深度这3项示性特征来描述跃层;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即成长期(4-5月)、强盛期(6-8月)、消衰期(9-11月)和无跃期(12-3月);黄海区内有双跃

3、层及逆跃层现象存在;海区中存在几个强温跃层区。蓝淑芳等用1975-1980年的BT观测资料分析了渤黄东海(28°N以北)的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的统计特征。将水温垂直分布结构归纳为垂直均匀性、单梯度型、双梯度或多梯度型、逆转型4种基本类型。根据海区的具体特点和差异,对跃层的4个阶段进行更详细的划分,黄海具有无跃期短、消衰期长的特点,1-2月为无跃期,成长期和强盛期与渤海相同,9-12月为消衰期。他们对温跃层的36项示性特征在4个时期内的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屠金钊利用渤黄海1976-1988年断面调查的BT观测资料分析了渤黄海的温跃层特性。蓝淑芳等和屠金钊都指出

4、,黄海温跃层强度8月份最大。国家海洋局根据建国以来至1985年的水文资料,于1992年编辑出版了《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水文》,韩国仁荷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根据1958-1988年及1992年几个航次的资料,于1998年编辑出版了《黄海海洋图集》,这两册图集是迄今为止关于渤黄东海温度和盐度分布的最系统的成果。邹娥梅等利用1996年4月-1999年1月期间各季节CTD现场水文调查资料,对黄海温盐跃层在成长、强盛、消衰和无跃期4个时期的特征值分布特性及其季节变化作了探讨和分析,其结果充分反映了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对黄东海盐跃层的影响。黄海海区的跃层除近岸浅水

5、区终年处于混合状态之外,黄海其它广大海域为季节性层化区域;除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跃层以盐跃层为主,其他海域以温跃层为主导;其4个阶段(无跃期、成长期、强盛期、消衰期)分明,黄东海具有无跃期短、消衰期长的特点。北黄海中央、成山头以东、青岛外海和济州岛西部是黄海的个强温跃层区。黄海温跃层深度和厚度的分布具有海域中央大四周小的马鞍形分布特点;赵保仁指出潮混合是形成渤黄东海强温跃层的主要机制。2数值模拟和预报2.1副高对黄渤海夏季异常海温影响的数值试验异常海温在全年各季都可能发生,但夏季出现异常高温偏多,异常海温站点常常连续成片出现并长时间维持。赵保仁曾记录了1990年夏季发生在南黄海和东

6、海北部的一次异常高温的成长过程。由观测事实可以看出,异常高温的孕育过程伴随着晴空、无风和闷热天气。许多研究者因此推论:近海异常高温起因于上层海洋对强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系统的响应。杨殿荣、万邦君等的研究则显示:近海异常海温的发生还受潮混合和高吸收率等浅海效应的影响。王赐震等根据以上观点,对“七五”建立的海表温短期预报模式进行了改进,考虑了混合层的变化,引入了大气副热带高压环流引起的表层暖水辐聚的参数化公式;还注意到潮混合作用、浅海潮贯跃层效应、近岸海水的低透明度(高吸收率)对异常海温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在副高控制下,引起异常高温的主要原因是短波辐射,它所引起的SST变化在各项中的

7、贡献比在副高中心达75%,6在副高边缘为65%;暖水辐聚的贡献占第二位,在副高边缘,它对SST变化的贡献比为20%以上;其他各项的贡献均为小量。2.2波浪和太阳短波辐射对黄海夏季温度垂直结构的影响海洋数值模式是研究海洋现象的重要手段,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海洋数值模式不能很好的模拟海洋上混合层与跃层的特征,且模拟的夏季海洋表层温度高。研究表明,通过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可以取得一些改善。近年来国外开始研究波浪破碎所造成的混合效应,国内袁业立较早提出海浪对环流的搅拌作用是形成上层海洋跃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