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

ID:44128836

大小:1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_第1页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_第2页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_第3页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_第4页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唐代道士吴筠的修道思想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字贞节,又作正节,华州华阴人。科举屡试不第,于是入嵩山求仙问道,拜著名高道潘师正为师,受传的是上清经法。唐代开元年间,吴筠南游金陵,访问道教名山茅山、天台山,交友甚广。其文章高超绝群,在南京一带影响广泛。唐玄宗遣使召见他于大同殿,令他担任待诏翰林,以随时可以向他求教道法。安史之乱后,吴筠东游到了浙江会稽一带,过着隐居的生活,于大历十三年仙逝,其弟子邵冀元等私谥其号为“宗玄先生”。《宋史。艺文志》著录吴筠撰述书目有:《玄纲》一卷、《神仙可学论》一卷、《形神可固论》一卷、《著生论》一卷、《明真辨伪论》一卷、《心目

2、论》一卷、《玄门论》一卷、《元纲论》一卷、《诸家论优劣事》一卷、《辨方正惑论》一卷、《两同书》二卷等。吴筠著作较多,思想也纷繁复杂,概言之,如下:“元气自然啲宇宙结构论在宇宙结构的本源论上,吴筠承袭了“元气论”的说法,又间以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他在《玄纲论•元气章》说:“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意思是说,宇宙的初始是寂寥空虚的状态,这种空虚的状态可以用“真一”来概括;此处的“至精感激”是形容真一产生的内在动力,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自然界最原始的运动并由此产生“真一”。那么,“至精”和“真一”又是什么关系呢?天地不能

3、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j垂赶极者“真精”,而“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实日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更,乾以之动,坤以之宁”。也就是说,太极是元气寂然不动的状态,由于受到“真精”的第一次推动便化生出万物,“真精”既是司玄化而御万灵的绝对实体,又是“造化之根”和僻申明之本”;而真一的造化之功又是“元气白化”的结果。吴筠在《玄纲论•元气章》中又进一步描述“元气”的状态:“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氟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

4、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大意是说,元气兼具有无两种特性,大到不可测量,小到不可伺察,存在于“混茫无倪”的隐和“氤氟渐著”的显这两种状态之中;万物的端倪肇始于此,清澈通透澄明晴朗的气会浮生而为天,混浊迟滞烦杂暗昧的气会堆积而沉降为地,平和柔顺的气会聚结而成为人类,错谬刚戾的气会散落而成为万物杂类;元气产生万物,变化无穷;然而,元气具有成就天地人形体的功用,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则是“神明”的灵性在发挥作用。“秉气善恶”的人生性情论关于人的性和情的问题,吴筠的论述

5、亦本之于“元气论”。吴筠认为,人性的善恶差别是源于先天所禀之气的不同造成的。他在《玄纲论•天禀章》中说:“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很明显是将人分为了三类:即秉阳气灵性而生者为睿哲之上等人,秉阴气暗昧而生者为顽凶之下等人,并阴阳中和二气所生者为亦善亦恶的中等之人。这一思想的表述与其对神仙和恶鬼的界定如出一辙,其表述神仙为阳气所聚,恶鬼为阴气所变,而“阴阳交杂则为人”。既然人性之善恶臧否是由先天之气禀所决定的,那么道教的教化功能又在哪里呢?吴筠在他的《玄纲论•长生可贵章》中回答说:“玄圣立言为中人尔。中人入道

6、,不必皆仙,是以教之先理其性,理其性者必平易其心,心平神和而道可冀。”也就是说,道教的说教是为中等之人而设立的,而中等之人入道也不一定都成神仙,要教导其先管理好自己的性情,而管理好自己的性情又必须先从平易其心入手,心平神和了自然可以入道。吴筠对下等人是不抱有希望的,认为禀戾阴之气的人顽凶之性是不可改变的,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而禀纯阳之气的人自然睿哲,与大道是合而为一的;只有中人是可以而且必须教化的,正所谓“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不善则害气集”。可见,吴筠有“命定论”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自然会有一部分人得不到救赎。由此很容易令人联

7、想到魏晋时期玄学家郭象的“独化说”。郭象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皆“独化于玄冥之境”,“上知造物之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人的命运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也就是说,只有中等人可上可下,才有改造学习的必要,道教就是为这部分人所创立的。在性和情方面,吴筠又将两者对立起来。在吴筠看来,“性本至凝,物感而动”,即性是寂然不动的,有了外物的感应才产生了情。也就是所谓的“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意思是说,情与道是相悖而驰的,任情所为就会离道更远。实际上,在吴筠的思想中,“情”是与世俗相伴而生的,“性”则是与道相通的;俗心越重,离道就越远,正所

8、谓“情动性亏”。这与唐代李翱所宣扬的“性善情恶”的“复性说”可谓殊途同归。吴筠认为,“情”动是由于外物的感应;也就是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