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

ID:44123406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_第1页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_第2页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_第3页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_第4页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亀迅研究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政治意涵钟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100)[摘要]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不光指向民众和知识分子,更指向他自身。这一切很大租度上源于传统道德政治遭遇危机所带来的价值意义的失落。鲁迅这种彻底的批判并未解决现实政治中存在的价值冲突问题,反而暴露了此问题的复杂性,我们也通过进入鲁迅的思想困境而获得一种反思现代性政治的独特视角)[关键词]鲁迅;區民性;现代性;价值冲突[中图分类号]1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1)11-0019-05关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国

2、内外的研究著述颇多。但大多数著述均缺乏“政治的视角”。本文意欲在此方向上稍做努力,探讨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背后的“政治”涵义,因为借此我们可以对件迅的道德和价值关怀有更为深入的体会,并由此进入到其在思考现实政治时所形成的思想矛盾中去。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独特性正如诸多论者所一再指出的那样,改造国民性并非鲁迅的原创,而是那个时代一种颇为流行的思潮。在鲁迅之前,日本和中国的思想界对此已有很多讨论。国民性'一词(或译为民族性或国民的品格等),最早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的nationalcharacter或n

3、ationalcharacteristic的口译,……19世纪的欧洲种族主义国家理论中,国民性的概念一度极为盛行。”①晚清以来,如何建设一个西方式的强大的“民族国家”成为知识人关心的话题,若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认定,这样的机遇在那个时代在理论上似乎是存在的②。于是,国民性开始在中国思想界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按照刘禾的看法,国民性话题在中国的流行以新文化运动为分水岭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等,在他们眼里,改造国民性是为了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靠近,其背后隐含着一种进化的思想基调;第二阶段

4、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等,在此阶段,国民性被置换为“国民劣根性”,并同传统文化相联系,国民性话语开始向“本质论”过渡。国民劣根性的改造遂成为解决中国其他一切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的根本途径基于后殖民视角的理论认为,国民性概念“把种族和民族国家的范畴作为理解人类差异的首要准则(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冷战后的今天),以帮助欧洲建立其种族和文化优势,为西方征服东方提供了进化论的理论依据,这种做法在一定条件下剥夺了那些被征服者的发言权,使其他的与之不同的世界观丧失存在的合法性,或根本得不到阐说的机会。”④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后殖民理论对于

5、我们进入当时“生活世界”的适用性。因为此处的后殖民理论的“洞见”预设了一个“本真”的中国人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不能借助于外来的具有“霸权”性质的概念加以描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后现代的这种“本真性”预设和它所致力于批判的国民性的“本质论”似乎并没有质的区别。从鲁迅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是跨越了上述两个阶段的。表面上看,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似乎也可以从上述划分的两个阶段视之,但是,若仔细考察,会发现,隐藏在鲁迅国民性言说背后的思想基调既非简单的进[作者简介]钟诚(1982-),男,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6、讲师。(M)④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4页,第74-76页,第74页。②事实上,西方诸多强国(包括东方的日本)崛起的时间段和晚清时代是重合的,我们不能肯定说,晚清时代的中国没有机会实现自我更新。至于为什么未能落实这种可能性,限于篇幅,本文不能给出详尽的回答,但有一虽是确定的:没有实现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可能性不存在。必须指出,部分人文学者将其归结为改造国民性的失败表明他们对因果关系的辨析并没有我们想象般严谨。化论,也不是全盘文化改造

7、的主张,更非纯粹的学理兴趣,而是一种指向自身的矛盾。恰恰是这个矛盾的存在,使鲁迅的国民性思考既没有站在后殖民理论的“洞见”之基础上,也没有成为西方人俯视东方的工具。接下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国民性•'问题并非鲁迅首次提出,甚至鲁迅也没有对其做系统的学理层面的分析,但恰恰是这两个“遗憾”,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鲁迅依靠“国民性批判”而成名。在鲁迅生活的年代,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通过新兴的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等的讨论业已逐渐成为知识人阶层所关心的一个话题,这为件迅通过小说这一当时非常流行的“启蒙”的载体将具“发扬广大”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

8、用,另外,放弃了艰深晦涩的学院派的言说方式,鲁迅以其特有的文字风格感染了当时有相当数的关心时局和文明前途的青年人①,使得他的对国民性的批判以一种简单便携的“口号”的方式得以流传,成为五四时期反传统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当年以“青年导师”的面相得到青年知识阶层的认同与此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