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23257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论仁岸川盐入黔航道四次整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仁岸川盐入黔航道四次整治【摘要】仁岸川盐入黔航道是古代黔北交通的大动脉,对黔北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从乾隆十年(1745)至新中国成立之初(1955)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仁岸川盐入黔航道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整治,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古代黔北地区的水路交通状况。【关键词】仁岸川盐入黔;航道;整治山区省份贵州在历史上素不产盐,作为百味之首的食盐均靠从周边产盐省份如川、滇、桂、粤等输入。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盐质诸因素的影响,其中以川盐入黔为主。在《盐价说》中,明朝人出雯称:贵州食盐“仰给于蜀,蜀微,则黔不知味也。”又由于当时不通公路,陆运量小且成
2、本高,故川盐入黔只能借助水运为主。清乾隆元年(1736),四川巡抚黄廷桂将川盐入黔的水道确定为四大口岸,即仁岸、棊岸、涪岸和永岸。而在此四大口斥中,仁岸就是凭借贵州黄金水道赤水河运销川盐入黔的路线,它涉及到现在的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市,位居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首。由于赤水河沿岸峰恋叠嶂,道路崎岖难行,滩多且险,水流湍急。明代诗人吴国伦在《赤虺河》屮如此描写赤水河:“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檣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止为风波。”故盐船行使艰难,运量少,盐价甚高,民谣“斗米斤盐”就是当时盐运市场情况最真实的写照。可见
3、,赤水河流域水运交通成为制约川盐入黔最大的瓶颈,整治赤水河已提上丿力史的议事日程。实际上,赤水河在远古时期通航条件是比较好的,《贵州航运史》称:早在远古时期,“赤水河下游,河槽开阔,水流平缓,天然条件甚好,上屮游原生型石滩甚少,大量次生型石滩是近代形成的,古代河道条件也不太坏,这就为早期的通航创造了条件。”然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赤水河流域谋生的人也H益增多,沿河两岸的植被因人类活动频繁而遭受巨大破坏,泥石流随着山洪冲入河道,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形成许多急流险滩,致使航道於塞,中上游航道不通。为了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促进盐运业的发展,从清乾
4、隆十年(1745)至新屮国成立之初(1955),赤水河先后整治过四次。一、笫一次于乾隆十年至十一年(1745—1746)清雍正年间,一方面,“改土归流”之策在贵州全面展开,移民大量涌入贵州,致使缺盐状况日趋严重,而“黔地洼步皆山,舟车不通”,人背马驮就成为川盐运输的不二选择,由于成本高昂,盐价随之上涨,“贫薄之民竟有终年淡食者”,另一方面,黔铅、滇铜大量运往北京铸钱,陆运费用也颇高。基于此两方面的考虑,乾隆八年(1743),云贵总督张广泗奏请疏浚赤水河,旨在“河道疏凿开通,使入京铜、铅、客商运货,俱由水运,上以节省国币,下以利济民生张广泗在责成官
5、员勘察河道的同时,还选贤征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当时,家居仁怀县二郎里的吴登举献开河之策,并以全家八口人的性命做担保,立誓承修,从而坚定了张广泗整治赤水河的信心,终获清廷工部批准。乾隆十年(1745)I•月一日,赤水河整治工程正式动工,此项工程自毕节县的天鼓岩至赤水县猿猴的鸡心滩,全长400多里。历时一个冬春,于翌年(1746)闰三月一日峻工,“共整治滩险68处,耗银38642.5两”。赤水河经过此次整治成效颇显,“上游白沙河至兴隆滩段及中游二郎滩段至猿猴段基本疏通,计划整治的滩险2/3获得改善,新增通航里程300余里从而增加了川盐经赤水河进入贵
6、州的数量,使赤水河很快成为川盐入黔的主渠道。二、笫二次于光绪四年至六年(1878—1880)赤水河航道经过第一次整治后,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维修,以致“开者复壅,通者仍塞”,再加之盐运业兴盛所带来的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两岸涌入的移民越来越多,大量植被遭受破坏,从而使泥石流再次於塞河道,行船不便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光绪四年(1878),四川总督丁宝桢以“因势利导,酌加修治,以利舟楫,俾可畅行盐船,无虞失事”为山,以“商办商捐”、“官督民办”为原则,奏准清廷对川盐入黔仁岸赤水河航道进行第二次治理。整治工程历时三年,耗费白银2万余两,依照“就地分修”、“水陆
7、并作”的要求,采用了爆破和围堰的办法,《遵义府志》称:“仁岸治滩,其崩岩口石,锤凿不济者,辄穴石实以火药,灌水银,泥封留窍,置药线而引火烈Z”,“闸坝数重,朿水面而后施工。”至光绪六年(1880),赤水河茅台到合江段30多处险滩整治完毕,使盐船能够畅达茅台,上下船只载重量也普遍增加,赤水河盐运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上下商民创修客栈,添造船只,百货流通”的繁荣景象。工程竣工后,还拨出白银1万两生息作常年维修费用。此后,每年有1300多万斤川盐运入黔北地区。而且,在此后约60年间,赤水河航道虽未进行过大规模整治,但依然能保持盐运畅通。三、第三次于抗日
8、战争期间(1941—1945)全面抗战爆发后,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西南大后方,加之沿海盐场陷入日宼之手,致使接纳迁徙人口的贵州食盐需求剧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