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

ID:44121168

大小:391.5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10-18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_第1页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_第2页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_第3页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_第4页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专题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专题 朱自清世情文化散文鉴赏主 讲:李菀 教授四川教育学院一.朱自清在国现代散文史上 的地位与贡献郁达夫评价:“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散文集:《踪迹》(诗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论雅共赏》《语文影及其他》等,本部分主要研究朱自清表现世俗人情、心灵感悟的叙事抒情散文和写景抒情美文。二什么是世情散文就是世俗化倾向。即贴近生活的人情种种,世俗百态,成为一些散文家观照的热点

2、。朱自清以贴近生活,表现人生,表现心灵世界,刻画生命形式的“有意味”的世情文化散文而取胜。正如朱自清所说:“因为我是素人,而且永远是素人”。“五四”散文关注点:主旨:主要形式:代表作家:社会性存在  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社会批评和文化反思杂文(或随感录)以思想的深刻性取胜鲁迅等关注点:人生 人生景观,自然景观主旨:贴近生活,表现人情种种,世俗百态,展示人的存在方式、心灵世界、感悟,揭示出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主要形式:美文(艺术散文) 以情采意趣见工社会派散文人生派散文代表作家:朱

3、自清等第一节 完美的人格一、“至情”人与“至情”文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二、朱自清的“刹那主义”人生哲学观(一).朱自清的“刹那主义”珍惜把握住分分秒秒主张“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主张“平凡主义”(二)朱自清的“刹那主义” 实质丢去玄言,专崇实际。最关键的是着眼于“现在”,把握住“现在”,只管一步一步地走,且最重要的是走好眼前的一步。这就是朱自清的人生哲学思想。(三)朱自清的“刹那主义”理由是现在“是最可努力的地方,是我们最能管住的地方,因为是最能管的,所以是最可爱的。”因此,“

4、我把‘现在’捉住,发展它,改造它,补充它,使它健全,谐和,成为完美的一段落一历程。”三.“刹那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在作品中的显现例:《匆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存在何处?”时间在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四、“最爱真理”的人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一)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和民

5、族气节,有着深厚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人。1.《那里走》的徨然2.《执政府大屠杀记》的愤怒3.《哀韦杰三君》悲痛之情4.抛弃了“中间路线”,从单纯的爱国主义者发展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二)崇高伟大的人格吴晗《悼念朱佩弦先生》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清华大学“双星”、“双柱”比较“狂”“斗士”英锐高明的恨多于爱嫉恶如仇飞跃前进,斩将搴旗“狷”没有以斗士姿态出现但仍不失为斗士的雍容沉潜的爱多于恨从善如归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第二节 情致——朱自清记叙抒情散文的“文眼”一.“情致”的内涵唐弢《书话·朱自清》“情

6、致”,即情感、情趣、兴致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最大因却在情感的浓厚”。而追求情感的真挚,情从肺腑出,使其散文具有浓烈的抒情性和精神主体的特征,是朱自清散文最为鲜明的特质。二.朱自清散文所抒之“情”的特征1.情绪并不强烈,偏激,而多的是一种沉痛隐忧,即使是写到喜悦,也会伴随隐隐约约的苦涩。2.对情感的收放有度又同时做到“情”与“景”交融。3.“我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4.擅长于抓住一些典型场面,或用朴素、自然、幽默的口语,或用精炼、形象的诗一般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生活

7、情趣的画面,以抒发他流自肺腑的浓浓之情。5.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1)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传统美学风格《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认为人的修身若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就会产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神奇效果。(2)虽强调情感“适中”,“平和”,却并不等于“平淡”。钱钟书《谈交友》“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心情陶融为一片,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了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

8、三.《背影》:“原父情结”的反思思考问题:《背影》所记发生的事情是1917年冬天,而《背影》写作和发表的时间是1925年10月和11月,其间相隔了八年。朱自清为什么没有趁“情”炽热时及时写出这感人的父子情深的散文,而要等到“情”冷静八年后才动笔呢?这是偶然?还是有一段什么隐情呢?(一)《背影》背后的故事从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品读《背影》这篇经典散文,我们就会发现,这篇不到一千五百字的短小篇幅中还潜隐着朱自清内心深处一种巨大的沉痛隐忧——对沉重的封建的“父权”思想的叛逆与反思,对“平等的父爱”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