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79706
大小:39.1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县政府成老赖可还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面试干货】县政府成“老赖”可还行?2016年7月5日,南昌仲裁委员会作出(2016)洪仲裁字第47号裁决书,裁决奉新县政府应向申请人支付潦河两岸延伸工程建设、土地征用、报批、拆迁、开发建设等费用和投资收益31827.16万元及相应的利息。江西奉新县政府因拒不履行已生效判决,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俗称的老赖名单,按照法律规定,该县政府领导今后在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时,将受到影响。2013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可查询全国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被纳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包含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政府有470个
2、,大多数为乡镇政府。全国470个失信的政府中,20个县级及以上政府22次被纳入该名单,年度分布分别为2015年有8个、2016年有9个(10次)、2017年有3个(4次)。其中,18个政府“全部未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法律义务,只有2个政府履行了部分法律义务。“官员老赖”影响恶劣败坏诚信制度,损害官员群体形象官员失信既败坏了法治社会的诚信制度基础,又严重损害了官员的群体形象。以后即便政府真的为民办事,真的恪守法律,也会招来群众不解甚至嘲讽,干群关系也会因此不再紧密。无视法院裁判,导致司法公信流失殆尽“官员老赖”无视法院的生效裁判,导致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在沦为“白条”的裁判文书中流失殆
3、尽。如果“破窗效应”运用在法律领域,那么社会公平正义的防线将彻底失守。政府失去公信力,引发“塔西佗陷阱”政治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塔西佗陷阱”,意思是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官员老赖”并非是官员自身的账务欠账,同个人的诚信问题牵扯不大,也并非是一些官员面对账目欠款有意拖延。只是很多时候,少了一些还款的积极性而已。看似危害不大。但如果联系到一地多个机关单位同时外欠社会个人债务不还的情况,甚至将其上诉到法院或者拉条幅去信访告状,当政府失去公信力的时候,这才是最大的可怕。爆发政务网络危机时,为何公众会第一时间质疑政府,这些都是
4、因为政府公信力损伤造成的,公众对政府缺乏信心,社会秩序岂能稳定,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发展也是无头论起。增加政府管理成本,国际影响恶劣古人言,“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一个社会的基石,失信则在无形中侵蚀着社会资本。以“官赖”为代表的政务失信不仅会增加政府管理成本,更对国家发展造成阻碍,国际影响也极为恶劣,最终也危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值得高度警惕。官员老赖“频出”原因'‘官员失信”现象频多,原因各异。有的面对问题、知情不报,有的遇到公共事件不当辟“谣”,有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有的政策忽悠、开空头支票,有的认为“新官不理旧账”而拒不还债……久而久之,最应该以诚为本
5、的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使自身陷入了“不说被质疑,说了没人信”的尴尬局面。就其实质而言,失信于民无疑于失信于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不担心会被问责惩戒与失信成本低紧密相关,一些被执行主体自恃所作所为是"为公家办事”,不太担心会被问责惩戒。同时,“新官不理旧账”成为不少官员的挡箭牌,新任官员只要求自己的政绩,不理前任的债务,甚至这样的做法屡获成功,也为“老赖政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律上存在空白法律上存在空白。无论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是《公务员法》,都没有针对公职人员成为“老赖”的明文规定。现实中,当然也有个别官员因“老赖”问题而受处分,依据的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九
6、条:有其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行为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从道理上讲,欠债不还当然属于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这种过于宽泛的规定,显然不足以对官员“老赖”构成威慑力。问责不力问责不力一一错误的官员“保护主义”思想作祟,和走偏的护犊子行为。一些地方认为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舍不得批评打骂,更不愿重罚影响其大好前程。官方的“溺爱”非但对涉事官员无益,反而会助长其嚣张无畏的底气,促使其把小问题养大,在脱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强化政务诚信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所有的公职人员能够为法所治、受法制约,并做到依法而为。以史为鉴,政务诚信关乎形象、关乎威信、关乎各
7、项改革事业的成败,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人心战役。对于那些“官员老赖”,按照党纪严于国法的要求,不仅对那些官员老赖处以法律严惩,更要从党纪方面给予施治,双管齐下,更容易尽快扫除这场信任危机。强化问责强化问责形成震慑,制定欠账消除时间表。要依照政务诚信体系建设要求,为政府量身打造“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考核制度,司法机关也要拿出执法刚性,对“官员失信”形成震慑。对于失信公务人员,将其失信行为与党政人员任职、评聘、晋升等挂钩。按照“谁欠账、谁清偿”的基本原则,对各地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