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

ID:44052072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_第1页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_第2页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_第3页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_第4页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可持续性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及建设探究摘要:村落型生态社区一般人口规模较小,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并且有适于耕作的农业用地,其生产、生活与社区内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是一个较为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单元。本文介绍的村落型生态社区,便是人类居住的持续发展的基地。并某小康示范村实例。关键词:村落型;生态社区;规划与建设;可持续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一、概述村落型生态社区一般人口规模较小,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并且有适于耕作的农业用地,其生产、生活与社区内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是一个较为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单yco与城市社区相比,村落型生态社区的主要特点是:(1村落型生态社区

2、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强烈的地域性(2)村落型生态社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3)人口密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4)社会结构比较简单。(5)经济活动较简单,自给自足性较强。(6)家庭的功能非常重要。(7)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传统性特征比较明显。村落型生态社区的功能主要有:(1)空间功能。(2)集聚功能。(3)传播功能。(4)联结功能。乡村居民和团体依靠村落型生态社区而维系在一起。二.村落型生态社区更新原则村落型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村落型生态社区的建设应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传统乡村文化的延续传统乡村是指以农业和农业衍生产业为主要

3、产业的,与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村落文化结合的人类聚居群落。但是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大部分的年轻人则选择离开乡村到外面去寻找新的生活。传统乡村的生命力正在逐渐衰退,对于乡土文化的延续功能也逐渐减弱。因此,传统乡村的更新是必然趋势。但真正要延续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和历史,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并让乡村良性地发展下去,必定要立足乡村本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浓厚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要发展经济,合理地布置生产与生活空间,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建构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乡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发展。(2)因地制宜的可持续乡村发展方式传统乡村是根植于土地、农业的聚落,承载的

4、是乡土文化。地域性是村落型生态社区的重要特征,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发展村落型生态社区,同时地域性也决定了村落型生态社区不能有什么统一的建设模式,只有发展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仅为迎合示范村的建设模式而不顾当地自身的环境条件限制,就会失去村落型生态社区自身的生命力,很快就会被时代所遗忘。生态意识是所有乡村发展的共同要求,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村落型生态社区都应该秉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要处理村庄环境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矛盾,对生活的废物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原有村落的更新和改造根据我国村镇发展的实际情况,村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仍然将是大量农村人口生活

5、和居住的主要地点。在我们调研的例子里,有不少农民全家都在城市打工或者让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住在乡下,使许多农民家庭中出现仅有老人或祖孙同堂、父辈不在的格局,农民家庭的“老龄化”和村庄的”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改造空心村,对传统聚落空间结构进行重组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双起桥村是一个较偏僻的村庄,其地形为典型的丘陵地带,“九村十八岔”是对其最好的描述。由于村内多为低山丘陵,稍微宽敞的山谷地带都作为耕种用地,而林地也是国家保护对象,因此大部分住宅都盖在山脚处,虽然居住比较分散,但却是利用地形、节约耕地、保持水土的一种策略。双起桥村现有的居民点大多以村

6、组为单位集中居住,一般一个组在一个山坳里。各村民组与村镇中心(一般是村支部所在地)的绝对距离较远,如果全部集中居住,对那些田地在山坳的居民而言,则意味着生产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更远。因此,村中居民大多利用原有的宅基地进行新居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70%的农民都有了2层的楼房,因此农民建房的愿望并不迫切,反而村内的基础设施(道路硬化、农网改造、环境污染等)才是农民迫切希望改善的。对原有村落的改造应充分研究旧村落的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历史风貌、经济状况,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原则,根据历史延续、整体协调、保护环境、循环利用、服务群众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生产、生活、交通和娱乐

7、的各种需求,调整村落布局,整治道路,增设公共设施,使原有村落在改造中达到整体的和谐。(4)中心村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现代化和产业化速度加快,农村的生产要素也从分散走向集聚,由“同质同构”(单一小农经济)向“异质异构”(一、二、三产业合理配置,人口资源等生严要素集聚和重新组合)转变。这种转变的特征就是人口向镇区集中,围绕城镇采用撤村并点、撤乡建镇等措施,进行规模和结构调整,既节约土地,促进土地复耕,保护环境,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保证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心村的建设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