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51992
大小:31.1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招沤ㄔO心得體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誠信建設心得體會誠信建設心得體會(一)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近日印發《關於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就著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做出明確規定。為深入瞭解文件精神,我對《意見》進行瞭學習。《意見》分別從意義原則、信息記錄、輿論聲勢、教育實踐、長效機制、法治環境、組織領導等七個方面,勾畫出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通過學習,我認為: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立業之本,幹事之基。目前,我們國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瞭一些成績,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
2、差距比較大。社會上還存在著大量不誠信的問題,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學術不端、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據有關方面統計,每年我國企業因為誠信缺失,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瞭6000億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瞭不良影響。誠信建設,制度化是關鍵。縱觀《意見》全文,其最大特點,就是強調制度。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信用信息記錄,健全褒揚誠信、懲戒失信長效機制,營造誠信建設法治環境……《意見》倡導德法並舉、剛柔相濟,堅持問題導向、集中治理,強調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可謂抓住瞭誠信制度建設的關鍵,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
3、性。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已成為我國轉型發展的當務之急,這項工作既是中央文明委安排部署的一項精神文明建設重點,也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主要內容。在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道路上,我認為國傢應進行如下探索:一是盡快建立起全國聯網的社會信用信息記錄。社會要確保良性運行,離不開個髏對誠信的約束,更離不開國傢層面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當前社會誠信意識淡薄、惡性失信事件頻發,而建立起全聯網的社會信用信息記錄,將從制度上有力助推誠信建設:有瞭失信記錄聯網公示的震懾,公民的誠信意識和自我約束意識將明顯提升。二是抓好重點人
4、群的誠信教育。《意見》特別針對公務員、醫務人員、社會工作者以及社會中介服務人員提出誠信教育的要求,對失信行為實行''一票否決'',這無疑抓住瞭誠信體系建設的"牛鼻子二相關單位應積極組織以上重點群體開展道德講堂、誠信典型人物事跡宣講、簽署承諾書等系列誠信教育活動。三是定期發佈"誠信紅黑榜''•由質監、共識、藥監、物價、衛生等職能、權威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定期發佈榜單,對失信企業進行曝光、對誠信企業進行公示,建立健全激勵誠信、懲戒失信長效機制。隻有將道德的倫理規范與制度的剛性約束結合起來,以制度之力全
5、面提升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才能構建一個誠信社會,建設誠信中國。誠信建設心得體會(二)我鎮20**年的誠信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部署和區級業務部凹的具體指導下,認真組織實施,收到瞭良好的效果,先將今年工作總結如下:一、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堅持”和諧濃溪。生態濃溪。誠信濃溪”為理念,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以公民道德規范為基礎,以道德養成為重點,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在全鎮職工、幹部中實施誠信建設工程,使全鎮職工、幹部切實提升誠信意識,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工作、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
6、好品德,培育誠信鎮風,優化建設環境,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濃溪文化建設水平。二、目標明確以大力提高職工、幹部、村民對”誠信的內涵與本質、誠信的作用與價值、誠信的意義與要求”的認識;引導職工、幹部、村民牢固樹立”人人知誠信、人人講誠信”,”說誠信話、辦誠信事、做誠信人”的觀念;積極營造”誠信得益、不誠信受損”的氛圍;建立健全誠信建設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工作、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品德;打造誠信品牌,培育誠信鎮風,形成建設特色為目的。三、措施有力1、積極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
7、揮環境教育功能充分利用黑板2報、廣播站、宣傳欄等陣地,營造”講誠信得益、不誠信受損人人知誠信、人人講誠信,啲良好氛圍。通過各類誠信作品的征集活動,將優秀作品進行匯編成集、展覽、張貼懸掛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並把誠信建設主題融入濃溪各種活動之中,使誠信意識深入人心。2、深入開展誠信價值教育,提高職工、幹部、村民對誠信的認同把誠信價值教育作為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定期開展不同層面的職工培訓、研討及相關活動,把誠信教育作為職工品德教育的重要主題,提高全體職工對誠信的認同感,使廣大教職工牢固樹立誠信觀念
8、,在誠信建設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重視創新載髏在職工、幹部、村民誠信價值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因地制宜地開展辯論會、院if會等主題誠信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誠信的重要性,在不同主休層面揭擺我們身邊的不誠信現象,深刻反省不誠信給個人、社會造成的影響和危害,使全鎮職工、幹部充分認識誠信的本質和內涵、誠信的作用和價值,充分認識失信的危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