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41813
大小:658.9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城市设计原理论文十八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历史街区特点及价值分析以十八梯和磁器口为例一、十八梯概况十八梯源于明朝,据说当地有一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连接上半城和下半城的一条老街道,距离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碑只有一街之遥。街道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街道全部由石阶铺成,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草药的比比皆是,小贩的叫卖声、麻将的碰撞声、炒菜的I咳啦声响成一片,让你感受到独特的
2、重庆市井文化气息。十八梯还是重庆码头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的活化石。在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六•五大惨案。臥梯韦'由于房屋年久失修,街巷狭窄,火灾隐患严重,治安状况较差,大部分老房子成为了危房,从空中看,那一片破房烂屋就像打在高楼大厦屮的一块破补丁。2010年,十八梯的拆迁改造工程启动,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十八梯片区的地域风貌和社区文化也在拆迁的过程中不断消失远去。二、地域特色分析1、整体风貌十八梯整体风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街区的特征,层层退台的建筑群体提供了良好的观江景的视野,提现了重庆山水城市的格局;同时建筑群与山地地形
3、同构,表现了山地城市空间紧密卷合的特点。但该片区的建筑密度相对过高,建筑Z间间距不符合防火规范要求,因此防火是该地区的主要问题。2、街道体系十八梯的街道形式是典型的山地城市街道网络,街道空间也是十八梯片区的主要公共空间模式。传统街道总是有着良好的图一底关系以及宜人的D/H值(街道宽度与临街建筑高度的值),因此观察者在移动过程屮的主观感受是非常惬意并且富有亲和力的。街区的尺度紧凑,主要步行道路宽7-12米,街道的宽与两边建筑高度比值大概为1.4,次级步行道路宽为2.4-7米,街道宽与两边建筑高度比值大概为0.64,社区级步行道路
4、宽为1.4-2.2米,街道宽与两边建筑立面高度比值大概为0.37左右。同时,建筑沿街界面较开放,巷道之间相互交错,巷道里面的日常活动多样化,随便走进一个巷子,你都能看到悠闲的市民:或坐在门口聊天,或围坐在一起搓麻将,孩子们拿个弹珠都能和小伙伴们玩上半天,猫趴在楼梯上懒懒的晒着太阳,无暇顾及路人的脚步。街道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提现了重庆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平民化和商业化,以及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虽然该地区街巷较多,但通达性并不强,因为有较多的尽端式道路存在,未形成连续的交通网络,街区内部许多道路过于曲折封闭,造成管理死角较多。3、建
5、筑形态该地区有大量巴渝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建筑布局灵活与山地地形有机地结合,反映了老重庆的建筑文化特色和巴渝建筑灵活适应地形的特点。但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建筑已经年久失修,安全性差,部分传统建筑风貌已被破坏。三、历史文化价值十八梯片区内有多幢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和大量反映老重庆风貌的民居,以及一些工艺品制作、药材市场等传统经济生产业态模式,并且保留了老重庆的地域特色中的梯坎文化。十八梯的旧建筑屮包插了明清风格的街道茶坊、草药铺等仿古建筑群,建筑形式包含了吊脚楼、捆绑房,以及散落其间上个世纪之初的西方殖民式建筑,六七十年代苏联风格的砖瓦
6、房等。街区形式包括了十八梯正街、厚慈街、花街子、凤凰台、响水路、月台坝等。磁器口概况磁器口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是历经T•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道。由于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耍产业,渐渐地这里的商人为龙隐镇改口,叫成磁器口。磁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Z地,与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ii咅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二、地域特色1、总体布局磁器口古镇经多年白然生长形成,以一条主街横贯上下
7、,为总体布局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生长出次一级的街道和巷道,沿自然地形交错变化。结构层次清晰完善,形成从“主街-次街■■主巷-支巷”的空间展开层次,未改造前的磁器口入口为一条弯曲的石板路,横向竖向均依随地形变化,共同塑就了磁器口街巷丰富的空间变化和独特的空间魅力。2、街巷空间山地建设用地紧缺,土地与空间珍贵,在长期的聚居环境建设实践中,山地居民发展了节约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在街巷空间上表现为多功能复合,即街巷空间既作为交通空间,又作为商业活动、社会生活、邻里交往、生态环境、景观组织等空间,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从入口的
8、压抑到四合院的豁然开朗,从喧闹的大街到静谧的四合院,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就是在这样的转换屮实现的,给人的是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穿斗结构适应地形3、建筑空间为适应地形条件的变化,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山地建筑往往采用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建筑空间,形成独待的自由生长的建筑空间特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