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41767
大小:340.3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0-18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相关内容2012-09-0923:46:17
2、分类:城市规划原理
3、字号订阅城市的内涵“城市”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史籍,《韩非子•爱臣》里讲到:“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1]现在关于城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释义,我们稍作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乡村式城堡阶段,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初,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这时“市”还没有岀现;其二,城、市分离阶段,大致从夏初到西周前期,
4、这时“市”虽已产生,但城的防御功能等与市的买卖交换功能等是各自分离、独立的;其三,城、市结合一体化阶段,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2]从中,我们可以看岀:“城”和“市”在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城”指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市”则是指特定的交换场所,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城”的岀现早于“市
5、”。后代的城市则是指“城”和“市”的有机结合体。城市是以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基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中国古代的城市定义为“城市是有着防御功能和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二、思想脉络一、殷商以前的“城”与“市”的发展关于城市的起源时间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考古学界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村落,可以看成是城市的雏形。[4]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期城市的记载。《汉书•食货志》记载:“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中州杂俎•郡邑》记载「黄帝筑邑,造五城。”《汉书•效祀志》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
6、世本•作篇》记载:“鳏作城郭。”《吕氏春秋•君守》记载:“夏緜作城。”《吴越春秋》记载:“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更是指岀了当时城市的形态以及它的防御功能。《淮南子•原道训》记载:“昔者有夏鳏作三仞之城。”指岀了城墙的高度。《孟子•万章上》记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竹书纪年》记载:“夏后氏禹居阳城。”指出了城的名字。但是这些都没有得到考古学界的证实。而在城市规划方面更是鲜有涉及。“城”和“市”在在这一时期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城的发展早于市,并且最初城与市是分离与独立的。《周易•系辞》记载:神农之时,“日中为
7、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我国古代在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市”。二、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尚书•周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天命”,即是说夏王朝是受了“天命”来统治人民的。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信鬼,也尊崇巫术。《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明当时的人们经常靠占卜来
8、决定重大活动。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想。[5]2.以占卜为核心的城市选址殷商时期的城市规划还处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在城市选址方面。商王成汤前后,迁都频繁,都邑无定常。城市选址异常重要,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受天命论思想的影响,在选址方面完全依靠占卜来完成。这也是造成殷商前期经常迁都的重要原因O在具体的城市规划方面历史文献记载颇少,考古方面甚至没有发现城墙,宫殿遗址排列也无规则,房屋皆土墙、草顶。[6]这一时期,“城”与“市”开始出现了融合,商业贸易繁荣了起来。《商书•盘庚》有“若挞于市”的记载,在这样普遍的商业活
9、动中,城市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商品集散的枢纽,《六韬》上有记载:“大者百里,中有九市”但至今为止考古勘探至今尚未发现“集市”遗址。[7]三、西周时期的礼治思想与城市的发展1.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周代建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礼记•丧服小记》,使周代统治集团有了一套“名分”分明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对社会实行有效地控制。宗法制度是西周奴隶主阶级统治社会的组织框架。“礼治”思想与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宗法制度之中调整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5]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是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是治国的根本,深刻的影
10、响着西周统治阶级的行为方式。《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隐公二十年》记载:“礼,治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记载:“人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说明了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重要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