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28506
大小:8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8
《储氢合金的发展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储氢合金的发展及研究储氢合金的发展及研究摘耍:釆用感应熔炼的方法制备MmO.3M10.7Ni3.55C00.75MnO.4A10.3合金,并对合金进行机械球磨处理,球磨时间分别为6h,15h,40h和50h。球磨处理后的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其晶体结构。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近似函数法分离晶粒和微应变在X衍射下产生的衍射峰,估算晶粒人小。结果表明,球磨6小吋后,合金屮出现纳米晶和多晶相。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合金的晶格参数和晶粒数目增加,晶粒尺寸减小。当球磨时间达到40小时以上,合金将部分转变为非晶组织
2、。对介金电化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介金的最大储氢量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球磨处理刈•合金的活化性能影响不大,但能明显改善合金的循环稳定性。经不同球磨时间处理后介金的循环稳定性均优于铸态合金,且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合金的循环稳定性提高。血0.3M10.7Ni3.55COO.75MnO.4A10.3合金较适宜的球磨处理工艺为:球磨时间6h,处理后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为290mAh/g,合金经2次充放电循环即可活化,合金经6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0.81o关键词:储氢合金;机械球磨;相结构;电
3、化学性能氢能止是一种在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后,人们期待的一种新的二次能源。氢位于元素周期表Z首,它的原了序数为1,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1)所有元素中,氢重量最轻。在标准状态下,它的密度为0.0899g/L;在-252.7C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气压,液氢就可变为金属氢。(2)所有气体小,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人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3)氢是口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索,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
4、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4)除核燃料外,氮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5)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I韦I,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6)氢木身无毒,与其它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坏境,而且燃烧生成的水
5、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坏使用。(1)氢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乂可以作为能源材[1]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2)氮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氮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氢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含能体能源,冃前液氢已广泛用作航天动力的燃料,但氢能的人规模的商业应丿1]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一、廉价的制氢技术。因为氢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制取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月•冃前制氢效率很低,因此寻求大规模的廉价
6、的制氢技术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二、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由于氢易气化、着火、爆炸,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氢能的贮存和运输问题也就成为开发氢能的关键。二.金属储氮金属蛍化物是氢气储存的重要手段,通过氢与储氢合金Z间进行的可逆反应,实现氢的储存与禅放。即外界有热量传递给金属氢化物时,它就分解为合金并放出氢气;反Z氢和储氢合金人多为由多种元索组成的合金。冃前世界上己研究成功多种储氢合金,他们人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稀土系储氢合金,例如每公斤钢银合金可储氢153L,现主耍用于银氢电池的负极材料;二是钛
7、系储氢合金,其储氢量大,是輪银合金的1・4倍,-冃活性大、价格低,还口J在常温下禅放氢,给使用带来很大的方便,他是冃前储氢瓶中使用最多的储氢材料;三是镁系储氢合金,镁是吸氮量最大的金属元素,可达到7.65%,但他们需要在200-300°C以上才能释放氢,且吸收氢的速度十分缓慢,因而尚未实用;四是锐、锯、钳等多元索系储氢合金,由于该系合金由轨、觇、钳等贵重金属组成,因而只适用于某些特殊场合。3.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储氢合金材料的成分配方到H前已研究过上千种。但是,符合工业要求并己实际应用的只有数十种。
8、一般认为以氢的储存、运输及具利用为主要U的储氢合金性能有如下一些要求:(1)氢量大。(2)离解温度低(40-100°C);耍求略高于室温就能放出几个大气压的氧气。例如:当储氧材料用于驱动车辆时,汽车散热器中的热水或排出的废气就可加热使储氮材料放氢。(3)吸氢、放氢的速度快:操作不耽搁时间。(4)生成热低(约37.62kJ/molI⑵:因为吸氢时有热反应,必须使Z消散,所以生成热低较为有利。此外,当放氢时所需的热量低也有助于利用其它过程的余热。[3][2](5)能多次吸收:虽然吸、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