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教学浅谈

律诗教学浅谈

ID:44005035

大小: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律诗教学浅谈_第1页
律诗教学浅谈_第2页
律诗教学浅谈_第3页
律诗教学浅谈_第4页
律诗教学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律诗教学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律诗教学浅谈江门一中李慧律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自古以來对律诗的鉴赏和解释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如何从繁杂的乃至于良莠不齐的鉴赏中快速有效地理解律诗的主旨,无疑有利于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律诗的主旨把握规律一直以来,律诗的教学遵循的方法是逐句理解(翻译),然后综合理解。但这种方法一旦遇上了诗歌中生僻的字词、典故等等,往往会导致学生一筹莫展,或者理解错误,而且,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也往往会导致牵强附会,因为在逐句理解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引用作者的身世、写作情境等“知人论

2、世”地进行解读,而这种解读的材料并非肯定有用的,甚至反而是增加了干扰信息。而且在诗歌阅读训练中,学生也未必对其作者与写作情景有如此的了解,因此应用这种方法理解律诗,答题效果一定不如人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研读经验中发现,律诗的创作其实是有规律的,律诗的构成往往是这种规律的结果。如果能抓住律诗的规律,往往就能快速的把握到诗歌的主旨。这个规律就是:诗歌的每一句(联)基本上是按照起承转合安排的。所谓起,就是起兴,在律诗的创作中,是为了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起兴可以是描写景物,书写心境,往往在律诗的第一联。所谓承,

3、就是对“起”的深化。“承”往往也是描写性的。这是律诗的第二联。“转”,就是转入主旨,是律诗的第三联,往往是破译全诗的核心所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指向或者中心思想,往往就隐含在这一联中。“转”往往用叙事或者议论的表达手法。而“合”,就是收束全诗,是律诗的最后一联,作为收束,可以是主旨的进一步阐述,也可以用描写性的景物或者书写心境来营造气氛。因此,关注最后两联,特别是律诗的第三联,对快速把握律诗的主旨,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典型的律诗结构分析为了明晰地证明上述的观点,不妨举一些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

4、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首联使用描写性的表达手法,描绘了国破山河在的疮痍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是“起”;颔联继续描写,“花溅泪”、“鸟惊心”深化这种苍凉之感,这是“承”。而颈联则在“烽火连-:刀”的记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家书抵万金”,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以此作为上述“感时”、“恨别”的归结,在连年的战乱之中,亲人的别离,音信不通导致的无限伤感和对信息的渴望,这

5、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在这一联中杜甫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和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这就是木诗的主旨。而尾联描写了诗人因“感吋”、“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吋”、“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來,收结全篇。从创作上来说,是对主旨的深化,因为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口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杜甫

6、的律诗在历史上向以严谨著称,其起承转合的特色也特别明显,乂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全诗的主旨,破译的关键也正在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种结构并非是个别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律诗之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诗歌的主旨,也就隐藏在第三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有的诗歌,诗人

7、侧重于抒情,但抒写没那么直接,抓住第三联,并联系后面一联,也能读懂全诗的主旨。这还是可以用上面的结构方式來进行把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第三联其实已经揭示了诗歌的主旨,作者被贬Z后的孤苦郁闷之情。但由于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主旨不容易概括,但只要阅读最后一联,其孤苦无奈就昭然若揭了。当然,律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浩瀚,上述的结构分析往往适应于大多数诗歌,但并非适合于每

8、一首的诗歌,然而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符合前面这种结构分析的诗歌之中,绝大部分在全诗的前六句屮,每一句都有着和同或者相近的含义。比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这一首诗,其实每一句都在讲述同样的情怀,前面三联,从各方面描绘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诗的最后两句,才点出了游山的意思,以人物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因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