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汗多治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治疗幼儿虚汗的方法1.太子参8—10克,红枣6颗,加一大碗水煮开后小火炖10分钟。呆稍微凉了,给宝宝当茶喝。毎天一次。偶家臭臭原本也是每晚出虚汗,连枕头都湿透了!现在吃了,晚上基本上己经不出虚汗了!另外,太子参可以补虛,润肺,增强体质,对宝宝很有帮助的!2.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全身汗出过多的病症,属中医汗证中表虚不固或营卫不和。广州屮医药人学陈佩仪,对27例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或合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汗证的患儿,采用糯稻根须煎剂沐浴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方法:糯稻根须150克,加冷水2500毫升同煎(以小儿15公斤计
2、算,每增加2公斤,须增加糯稻根50克,冷水500亳升),水沸开始计时,20分钟后去渣取汁备用。将糯稻根煎剂冷却至41°C〜46°C,给小儿沐浴30分钟,每天1次,连续3〜7天。沐浴时室温保持在25°C〜27°C,沐浴液煎好后切忌加入冷水冷却水温,适当减少小儿活动;禁食辛散食物,如薄荷糖、过热的饮料等,出汗时用干布擦汗,切忌用湿布;沐浴后不宜当风。结果:显效(第3天可无自汗或盗汗)20例,有效(第5天自汗或盗汗减轻)6例,无效(超过7天自汗或盗汗无明显改善)1例。小儿患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较普遍,适成小儿虚汗的发病率冇上升趋势,给小儿病后
3、的康复造成一定的不良彩响。小儿肌肤薄弱,若大病后失于调养,致使肺气虚弱,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脇阳开合失司,导致津液外泄而汗出不止;若小儿汗泄过多,正气虚弱,易致感染性疾病病情缠绵,不易康复。糯稻根须是糯稻的干燥根须,以干品或鲜品入药。性味X、平、无毒,功效益胃生津,止汗退热。本方法是根据该药的止汗、益胃生津功用,改变用药途径,加大川药剂量(内服剂量15〜3()克),从而达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该方法简便易行,取材方便,患儿容易接受,价廉效好。3.虚汗停冲剂治疗小儿汗症自汗、盗汗屮医认为是山于人体即阴阳失调,脇理不尚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证,自汗是指在
4、淸醒状态下汗液溢出比正常儿童増加的现彖,盗汗是指入睡后汗出明显増多的现彖谓Z盗汗。临床上常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种症状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胰理不密,乂为稚阴稚阳Z体,较成人易岀汗。尤其是小儿体虚或病后常自汗,汗出如珠,应及时治疗,否则易引起面色苍白无华,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纳呆及精神疲惫等症状。虚汗停冲剂由黄茂、人枣、浮小麦、襦稻根、甘草等组成。黄茂益气固衣,能补脾帅Z气,兼冇实卫,固衣止汗Z功;糯稻根、人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乂可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浮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淸心除,益胃生津,止汗退虚热;廿草补中益气。诸
5、药合用共凑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之功效。虚汗停冲剂通过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单位142例临床观察,服药二周后,取得了33.8%的痊愈率,总显效率为66.2%,冇效率为95.7%,其效果明显优于与童康片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熄汗停能使大口鼠对抗毛果芸香碱所致的足趾部汗腺分泌的兴奋作用,使大鼠足趾部汗液分泌减少,冇显著的止汗作用;同时该药能增强和调整正常小口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处于低下状态的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通过该药的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的毒性试验,均证实该药对机体无毒性损害作用。口服剂量:4岁以下1/2包/次,日2次;4岁以上,每次1包日2
6、次,温开水冲服,二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2疗程。本药除了有益气养阴,固表敛汗作用外,还改善儿童的而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睡卧不安等症状。一般服药2周上述症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体重有所增加,并且还能提高休内血红蛋门和红细胞数,同时在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部分患儿家长反映,患儿在服本药后,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可获减少。1.小赵虚汗出的很厉害,小如你可以给她弄点玉屏风吃吃的,药店里面都有的,是中药。我是一个老中医和儿保的一个专家教授同时向我推荐的。偶査过这个药应该是安全的,你不妨试试。玉屏风散主要是用來治疗衣虚感冒的。在
7、临床上,当一些年老、体弱的人或患冇营养不良、贫血,以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因长期患病而使机体过度衰弱的人,患有感冒时应用的,这种感冒常屈表虚感冒。此时,若用一般治疗感冒的药物如葱豉汤、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治疗,常能收到较好治疗效果。玉屏风散是由黄罠、防风、白术、浮小麦等药物组成。黄罠是补气固表的良药,具有补气健脾、益肺、止汗等功效,白术健脾补气,用于脾虚H汗等症。防风能祛风解衣,适用于外感风邪,浮小麦能收敛止汗,由以上这些中纱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等作用,常用丁•治疗老年人,幼儿、营养不良及慢性病人表虚的感冒。亦可与其它治疗感冒药配伍合丿
8、U,治疗农虚感冒所引起的身懒、气虚、口汗咳嗽、心悸、疲乏无力等症。一般资料按1987年全国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