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ID:43983887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_第1页
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_第2页
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_第3页
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Pm2.5的影响及控制对策【摘要】本文综合阐述了PM2.5对人体健康、大气环境及天气、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提出了PM2.5污染控制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PM2.5人体健康大气环境一、刖SPM2.5细颗粒物是大气屮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也是引起环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大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变化范I韦I很人,按粒径人小颗粒物可分为降尘、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其中的PM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Pm的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等有着重要的影

2、响。PM2.5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很容易导致灰霾形成,这就是空气看起来不透澈的原因,同时PM2.5也是引起一系列人体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二、PM2.5的影响(一)対大气环境及气候的影响。由于细颗粒物质的散光效应以及炭黑、含炭黑颗粒等对光具冇较强的吸收作用,空气中不同人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从而给交通运输和H常生活带來极大的不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PM2.5不仅降低能见度,还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国外有关部门研究,PM2.5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大概为30—7

3、0doPM2.5颗粒还可以随气流被输送到几百甚至几千千米的地方,造成广域的污染。PM2.5对气候、温度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细颗粒物的存在,直接阻挡太阳光抵达地球表面,这样使可见光的光学厚度增大,抵达地面的太阳能量剧烈下降,使地面温度降低,高空温度升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认为,粒径在lOum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pm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pm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

4、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屮的停留时间为1000小时左右、传输距离可达上千公里,因而对人体健康和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人。三、我国PM2.5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借鉴国内外在PM2.5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形成以下几点看法。建立动态的颗粒物排放清单数据库,加强颗粒物污染控制基础研究。目前我国坏境统计屮的颗粒物仅包括冇组织排放的烟尘和工业粉尘2部分,人量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和移动源排放的颗粒物尚未纳入环境统计,目前的排放数据基础无法有效支撑颗粒物污染

5、防治政策的制定。而国外已经积累了多年的PM10、PM2.5-次排放量统计数据,对于合理制定各行业的减排H标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二)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颗粒物来源和构成非常复杂,单纯控制某个污染源排放和单因子控制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需求,应树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控制相结合,采取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的观念。除了PM10,S02,NOX以外,还应重视二次颗粒物重要前体物和氨的污染控制,制定有利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政策措施,加强细颗粒物來源、形成和转化机制、区域间相互影响和输送机制的研究,加大多

6、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三)执行PM2.5新标准,配套监测技术能力须跟上。PM2.5新标准将于2016年正式实施,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建议2013年之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以及“三区九群”率先开展PM2.5监测,到2015年底之前,在所有地级城市和其他背景站、区域站开展PM2.5监测。目前,全国范围的PM2.5监测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开展,但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如国际上常用的PM2.5自动监测方法包括B射线法和振荡天平法,根据实验和监测结果分析,B射线法监测值一般略高于振荡天平法,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之前,需由权威部门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7、,研究出适合我国现实条件的监测方法。此外,PM2.5与CO等多种污染物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地说明灰霾问题,除了PM2.5,还需要同时解决多种相关污染物的监测问题。四、结语PM2.5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的巨大危害已被科学证实,随着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对PM2.5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此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将PM2.5纳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并将在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PM2.5的控制可以产生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者说可以避免更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因而将是我国长期的一项重要环保目标。参考文献:[1]胡敏,何凌燕,

8、黄晓锋,等•北京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理化特性、来源及形成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2]于兴娜,李新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