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67834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探究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探究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这种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系张翔受贿犯罪,根据刑法学上的观点,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贿赂或者收取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不止当行为。本文从经济学屮个人行为都是为了追求H身利益最人化的思想出发,详细分析了受贿者实施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得岀受贿犯罪发现、查处概率低,受贿实际成本不高,受贿可能收益高是受贿犯罪存在的根本原因,最后从这三方面提出和应的一些对策。一、受贿犯罪者的心理动因。在经济学的观点中,人是具有驱利性和理性二维特征的经
2、济人,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口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实际付出较小其至零成本的前提下,选样得到最大的利益。以上分析尽管并没有对个人思想道徳多做考虑,具冇很浓厚的“人性本恶”的意味,但这恰恰排除了个人感性因素的十扰,从而更理性的对受贿犯罪进行分析。在受贿犯罪屮,受贿人同样是为了追求白身的最人利益,而选择实沌受贿行为的。在受贿以前,他考虑的必然是如果实就受贿行为,其有无可能被发现,发现后会不会被查处,如果被查处会失去什么以及他可以从受贿中获得些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受贿的发现、查处概率,受贿成本、受贿收益三方血问题
3、。在现实屮,受贿人之所以选择犯罪,实际就是对以上三方而仔细权衡的结果。(一)受贿的发现、查处概率低。受贿犯罪是-•种隐蔽性较强的犯罪,一•般不存在具他证人,也不易被人发现。即使司法机关发现了并进行查处,受贿人也不是没有机会减轻或者逃脱法律的惩罚。我国的刑法第383条、笫386条规定“个人受贿数额在5T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冇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或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这虽然有利于受贿人主动交待罪行,积极退出赃物,但客观上也为某些受贿人员通过关系网,以行政处罚代替法
4、律制裁创造了条件。并n,刑法中关于受贿犯罪的量刑区间比较大,这给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为受贿人减轻处罚提供了条件。根据清华人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腐败被发现的概率人约在10-20%之间;并且就是在被发现麻受法律惩处的概率也只人约在6-10%之间,按照他对中央组织部的数据计算,1993-1998年全国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累计达到2.89万人,平均每100名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干部只有42.7人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其中只冇6.6人被判刑。这客观上促使一些潜在受贿人产生侥幸心理,从此走上了犯
5、罪的道路。(二)受贿的实际成本不高。所谓受贿成木,指的是个人因为其受贿行为而需要付出的代价。它除了受贿的宜接投入外,还包括法律处置成木(法律成本)、经济处罚成本(经济成本)、精神或名誉损失(精神成本)、未来收益损失(养老金、住房和医疗保险等),以及因为受贿所付出的道徳代价。理论上,这意味着个人如果实施了受贿行为,他就要背上可能被发现的心理包袱,并—旦受贿行为被发现,他将声败名裂,受到党纪政纪的惩处。如果受贿的数额达到一定数额(我国刑法规定为5000元以上),他将面临法律的制裁,这不仅意味着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家
6、庭财产的损失,更多得是他将在监狱里度过剩余的人生。但以上的受贿成本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成本,受贿人的实际付出并不一定会有这么大:首先,就法律成本而言,如前文所述,受贿人可以通过关系网,减轻甚至逃脱法律的惩罚;其次,经济上的处罚也并不一定很冇效。很多受贿人在案发以前,常常将英受贿所得隐藏到亲戚刖友家去。案发后,他们常常抱着“牺牲我-个,幸福全家人”的思想,拒不退赃。有的受贿人甚至将其受贿所得转移到海外,利用瑞士等国的银行保密法作为护身符,使办案人员无法追查。像福建“远华”案屮的赖昌星就是这样,早在案发以前他就将自己的
7、全部财产转移到了加拿大,并.「L随后口己也跑了过去,这便得侦查人员只得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加拿大警方给予协助。此外,由于个人观点不同,名誉成木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一些“无赖”型的人物来说,名誉成木对他的压力几乎为零。所以,犯罪的实际成本并不如理论上所说的那么高。犯罪嫌疑人铤而走险走上受贿犯罪道路,这恐怕也是其屮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受贿的收益高。受贿的收益指的是受贿人通过受贿行为而取得的各种收益。它不仅仅包括经济利益,同时也包括非经济的精神利nil.o受贿可以获得巨人的经济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受贿人是否
8、可以从受贿行为屮获得巨人的精神收益?我认为这是肯定的。常常冇些受贿人存在着不平衡的心理,总以为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合。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每一次受贿,都会使他们内心产牛•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这就是一种梢神上的收益。此外,目前学术界议论较多的“性贿赂”问题,也说明了精神收益的巨人。在“性贿赂”中,受贿人冒着被发现的风险,但却没有丝毫经济收益,看似不合情理。但他们在接受受贿人提供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