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66365
大小:24.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7
《如何提升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及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主题教育活动•建言献策征文提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升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二十字”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农民增收”做为工作的切入点,创新思路,大胆尝试,以着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周边兄弟县区,我县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成为摆
2、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我就这一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建议做如下总结: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农民因素。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因素。一方面,科技知识欠缺,农技水平较低。新农村需要新产业,新产业呼唤新农民。目前,我县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特色农业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都尚未稳固,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很有限,农业技能水平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务工人员只增不减,特色农业难成规模。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FI益增大,从
3、而留在村里发展农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导致有些村或地区已形成的特色农业因无人发展而难成规模,丧失活力。——市场因素。农村市场体系是连接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环节的纽带,是推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提前和动力。目前,我县建立的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分散经营模式还大规模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体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限,常常出现突遇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或生产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而蒙受巨大损失的情况。——环境因素。发展环境是提升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软实力。我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起步较晚,发展基础相对
4、薄弱,品牌农业的意识还较淡薄;宣传和推广新品种、新产业力度不大;各种种养殖的财政补贴投入还不够;土地流转和规模性承包机制尚不健全。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以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为契机,加人对农民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口主发展能力,让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科技技术。二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形,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整合资源,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
5、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至3个特色专业,每个村建立一个特色产业培训基地。三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建立完善各种培训制度、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以村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培训与转移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Z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着力提升新经济组织活力一是建立县、乡、村特色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县、乡、村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从而有效带动农民在合作经营中进入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采取“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农民自愿加入,退出自由,制定自己的章程,在发展中
6、规范,在协作中受益,农民从中互通生产信息,共闯市场,共谋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作用。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大户,形成“龙头企业砌'会尿户”、“企业T农户”等模式,以市场导向组织农户进行生产、联合。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合连企业,就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性生产经营体系。三是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农村新经济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强化政府职能,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县级领导负
7、责,县级职能部门牵头,各个乡镇和相关单位配合抓建的包抓工作责任制,夯实任务,强化责任。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县财政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发展该项工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优惠力度,不断提高对农户的种养殖补贴的标准,完善对发展特色农业大户的奖励政策,切实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不断提高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各类传媒,不断强化农民的品牌农业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创新思维,大胆尝试,合理布局,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产业,把初见成效的特色农业规模化,把形成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化。四是建立完善
8、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采取土地使用权的调换、转包、租赁、入股等方法,协助大户做好土地流转,壮大产业规模。总之,虽然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团结奋进,势将把我县的特色农业发展推向新的高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