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临床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临床探讨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诊断意义。方法监测患者睡眠,记录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单纯性鼾症患者19例,轻度OSAHS患者27例,中度OSAHS患者31例,重度OSAHS患者18例。对患者自然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本组患者性别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重度OSAHS患者与单纯鼾症患者BM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结论在诊断上,PSG仍为诊断OSAHS的金标准,同时,还可结合OSAHS的危险因素等対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及早诊断、给予积极的干预,以预防OSAHS
2、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关键词:多导睡眠监测;OSAHS;SAHS睡眠呼吸综合征(SAHS)是指在睡眠过程屮,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或呼吸暂停指数超过5次/h的呼吸道疾病,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为多见。目前,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是确诊SAIIS的金标准[1]。我院通过观察分析PSG监测结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5例打鼾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30〜75岁。1・2方法记录患
3、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参数等,体重指数(BMI)及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情况。采用邦德Monet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整诊7h睡眠诊断。观察患者AHI、微觉醒指数(V1A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大氧减(%)等情况。1.3SAHS分级标准轻度0SAHS:AHI在5〜20;中度OSAHS:AHI在21—40;重度OSAHS:AIII>40o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土s)表示,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2结果本组患者经诊断,未见MSAHS与CSA
4、HS患者,其中单纯性鼾症患者19例,轻度OSAHS患者27例,中度OSAHS患者31例,重度OSAHS患者18例。対患者自然指数进行分析发现,本组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7例,性别对比,具冇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重度OSAHS患者与单纯鼾症患者BMI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各组间患者随着OSAHS加重,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生比例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患者PSG指标比较中,不同AHI患者的MAI、最大氧减随着AHI的加重而增大,且组间比较,具冇显著性差异(P<0.
5、05),而MSa02指标值随着AHT增加而减少,且重度OSAHS与其他各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3讨论在SAHS患者中,OSAHS的比例最大,约为80%〜90%,本组研究中,除单纯鼾症患者为,确诊为SAHS其他全部为OSAHS,分析认为可能与数据较少有一定关系。但是,各组间患者PSG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文献报道[2]基本一致。研究指出,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木组研究中,男女性别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分析认为,这可能与雄性激素分泌有一定关系,激素可引起或
6、加重SAIIS症状。在対0SAHS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首先,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AHI加重,0SAHS症状加重,表明,0SAHS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肥胖也被认为是0SAHS的常见诱因之一,本组研究发现,OSAHS症状越严重的患者,BMI指数越大,且重症0SAHS患者与单纯鼾症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肥胖导致的脂肪堆积影响了呼吸驱动力,使肺活量减少有一定关系[3]。打鼾是OSAHS的前兆,长期严重打鼾,可引起咽壁软组织水肿,舌体肥厚等症状,进而引起患者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低氧血症,进而引起OSA
7、HS,而OSAHS基本生理变化为低氧血症,可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症,研究指出,OSAIIS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索。表现为随着OSAHS加重,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临床上应给予注意。目前OSAHS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在诊断上,PSG仍为诊断OSAHS的金标准,同时,还可结合OSAHS的危险因素等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及早诊断、给予积极的干预,以预防OSAHS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参考文献:[1]郑发仁,万照宇・119例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26
8、):126.[2]王玲,孔慧,苏英峰.176例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及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2(34):153-155.[3]林汉军,刘建刚,卜祥振・815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导睡眠监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1,3(2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