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5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夯基提能作业(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5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9山东德州期中)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中外文化冲突加剧B.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C.科学技术发展落后D.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答案 D 据题干可知,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运动都没有正确处理中外关系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D项。2.(2018安徽皖智教育联盟联考)普拉特认为,“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两个最大的贸易市场。两个国家的
2、内战,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英国“放弃中立”的表现为(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B.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配合清军镇压武昌起义答案 B 据材料“两个国家的内战”“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得出中美内战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中美两国内战发生之后,英国权衡利弊介入中国内战,即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而对美国内
3、战保持中立,故选B项。3.(2018湖南长沙月考)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浙江和江苏的太平军颁布告示:“令凡有田者,樽自征半年租”“业主租收五成”。在这种情况下,地主收租“如乞丐”,佃户“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或全家避出”。对此,合理的结论是太平天国运动 ( )A.触动了封建生产关系B.得到了农村地主的支持C.引发了农民恐慌出逃D.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 A 据题干材料中太平军的告示可知,太平军仅允许地主收半年租金的五成,这便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打击了地主利益,同时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
4、建的斗争,因而农民地位得以提高,从而出现材料中地主收租“如乞丐”的现象,故选A项。4.(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曾国藩《讨粤匪檄》)这反映出作者( ) A.以维护儒学礼义人伦为号召B.以维护湘鄂地方安定为目的C.以维护清朝政治秩序为己任D.以反对西方宗教传
5、播为核心答案 A 据题干材料“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信息,可知作者以维护儒学礼义人伦为号召,故选A项。5.(2018山东德州期中)清朝的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答案 B 据题干材料
6、可知,地方湘、楚、淮等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B项。6.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答案 D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得出此科考是选拔各类人
7、当官,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选D项。7.(2018安徽五校联考题)《资政新篇》中说:“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A.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B.太平天国摒弃“天朝上国”外交思想C.《资政新篇》着重解决了外交问题D.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赢得了列强支持答案 A 据题干材料中“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
8、说也”及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其包含的主张开放,平等外交,反映出洪仁玕关注世界形势,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故选A项。8.(2018江苏单科)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 B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