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16322
大小:3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6
《浅议高职就业难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高职就业难原因及对策摘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人才层次普遍高移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就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问题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82-03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大专相比,高职更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专门技能
2、训练,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然而,从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教育部提出”毕业生就业难在高职,重点也是在高职”。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是最终考验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科学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探讨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对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党的十七大
3、明确表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离不开无数专门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及其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现实情况是,”十一五”以来,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上并不理想。就业率偏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制约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二、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一)社会因素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
4、面临就业时总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者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发布了相关政策和要求,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导致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从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一些行业及地区限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部分大中城市对髙职毕业生年龄、性别、户籍等歧视现象时有发生,各种就业歧视逐渐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壁垒,使得髙职毕业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2•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社会上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误区与偏见。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型”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因此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
5、对其他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就培养目标而言,髙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而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加上高职教育又是新生事物,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使高职教育不被看好。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及其家长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3.社会转型下的传统就业观念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就业观念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6、,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业者。加入WTO以后,教育被纳入贸易服务的范畴,国际资本进入国内教育市场,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办事是大势所趋。联合办学、企业办学、民营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日渐增多,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和教育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现行的就业观念也将发生显著变化。据有关研究表明,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内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职业的流动性特点将更加明显,一个人的职业有可能发生多次转换,传统的专业对口、终生从事某一种职业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少。(二)学校
7、因素1.学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习条件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快,还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惯性的遵循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方式,完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计划,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个别高职学校甚至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开设新专业、随意调整课程设置,使高职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而另一部分从中专升格而来高职院校在办学的模式上仍摆脱不了过去的习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8、力普遍较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除了从一些传统高校引进外,基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专业课程设置及安排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还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方法,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