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一)1、论文的基础知识:“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屮找出该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1)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2)驳论:反驳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论证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对比法一、《季氏将伐颛臾》(重点课文)1,《作家作品》《论语》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注意:要与“李将军列传”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以及“冯谖客孟尝君”的《战国策》是“国别体杂史”相区别)。
2、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3,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主要掌握: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其思想核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课文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疑难词句》: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过:责备)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4,是
3、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6,君子疾夫舍曰“欲Z”而必为Z辞。(疾:痛恨,舍曰:不说,辞:找借口)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则安之。(来:招探,使动用法)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学习要点》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
4、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徳的政治观点。4,本文论据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兇出于扌甲,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注:反诘句
5、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6,“虎兇岀于柯,龟玉毁于楼屮”的双重寓义。将季氏比作“虎兇”,虎兇出押,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犊中,比喻颛臾被消灭。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兇与龟玉的人,虎兇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7,理解下列成语(1)开柯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2)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3)季孙之忧: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4)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2,《重点段落分析》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
6、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兇出于匣,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2)论据: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3),论证方法:演绎法。二、《寡人Z于国也》(重点文章)《作家作品》孟子:(1)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殼”的论辩方法。《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主旨》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疑难辞句》(1)邻国Z民不加少。(加:更加)(2)填然鼓Z,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走:跑)(3)直不百步耳。(直:只)(4)数罟不入滚池。(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苹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学习要点》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2、本文论述的线索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3、本文的内容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