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68540
大小:291.2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16
《医师定考课件-登革热的临床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登革热的临床解析写在课前的话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哀与脑病的急性肝炎。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一、概述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再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
2、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分布广、发病人数多、传播迅速,危害很大,是世界一卫生组织确定的八大重点热带病之一。出于登革病毒通过媒介蚊传播,因此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已经突破了洲际的界限,在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都有疫区。近年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在我国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包括2006年以后也曾经有一些登革热的小流行。二、病原学法是将登革病毒接种到白蚊伊蚊胸腔内,该病洋可
3、以复制,并目.在A蚊伊蚊体内能达到较高的滴度。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Z间有部分交叉反应。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伊蚊在此期吸取病人的血,则可传播。除“人——蚊——人”这一病毒循环外,还存在“猴——蚊——猴”在从林屮的病毒循环,在自然疫源地,某些非人灵长类可能是丛林性循环的贮存宿主,在该病的传播上起了定的作用。(二)传播媒介伊蚊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吸入含有登革病毒的病人血液后,须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下,经过8〜14天的繁殖后才具有感染性,蚊体可终身携带病
4、壽。也偶可不经前述过程,直接叮咬传播。主要的蚊媒有:埃及伊蚊,在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沿海地区有这种蚊存在。屈于家栖蚊种,同人的关系密切。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分布很广。屈于半家栖蚊种,主要在室外叮咬人,同人的关系也很密切。(三)易感人群在流行区成人多因曾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发病以儿童为主,6个刀以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极少感染。该病多发生在14岁以卜•的儿童。1980年我国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流行,某些地区1〜14岁儿童发病率高达79.10%,说明儿童对该病的免疫力明显低丁•成年人。同型病毒的免疫力持续
5、时间长达儿年,异型病毒仅为儿个月o(四)流行特征流行有季节性这与当地气温、湿度、媒介伊蚊、人群免疫水平及经济卫生水平等均有一定关系。(五)流行地域流行地域为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屿和非洲的约100个国家,受此病威胁人口在15亿以上,流行区发病率高达90%。近20年來,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分布-整个热带地区,每年约有5千万〜1亿人感染,其中包括25〜50力箱革出血热,约有24000人死亡。登革热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978年以來,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省几乎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迄今为止,所有4个血清型的
6、背革病毒感染均在我国发生。继2002年发生大规模流行后,2006年广州地区再次发生较大规模登革热流行。盍草煥2003年世界分儒四思考上图为世界近几年的流行分布图登革热是蚊媒传播的传染病,其分布和流行有一•定的条件,请简述主要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的特点,以及主要的流行区域特点?四、病理(一)登革热袋革热的病理方血,对肝脏的损害主要是肝实质细胞非特异性坏死。对肾脏的损伤主要是肾小球及肾间质炎症。此外还会引起关节周围的肿胀,关节积液以及韧带的炎症。少数病例屮可以看见淋巴结的肿大,脾脏的肿大,心肌以及随意肌非特异性的病变。有时茯至会出现胸膜充血,脑
7、内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及白细胞的浸润。在死亡病例中可见到胃肠道片状的出血。(二)登革出血热相比登革热而言登革出血热更为严重,其最重要的病变主要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损害,人多数器官有灶性出血。皮肤多为瘀斑状的出血,口腔黏膜、眼结膜、鼻黏膜、呼吸道黏膜以及心脏、肝脏、牙龈都可以出血。有些死亡病例还町以见到蛛网膜下腔和脑出血。在胸腔、心包积液和腹腔内均可以见到以清蛋白为主的浆液性渗出物,积液呈黄色水样,部分病人有血性的积液。登革热出血热的病变非常广泛的,可以涉及人体的多个组织和器官。(三)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休克综合征屈于有休克的登革出血热,病死率很高
8、。80%的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人出现凝血异常,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o约1/3的病例出现胃肠道出血。肝细胞局灶性坏死和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漏出,低血容量休克,组织缺氧以及代谢性酸中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