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ID:43853487

大小:2.92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0-15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_第1页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_第2页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_第3页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_第4页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鄂西民居建筑特点2016-3-1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23目录1鄂西民居建筑风格……………………………………………………………………22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2.1天井院22.2庄园42.3吊脚楼62.4石板屋83鄂西民居建筑元素103.1槽门103.2檐廊113.3山墙133.4天斗144鄂西民居建筑装饰154.1木雕154.2石雕石刻184.3彩画20231鄂西民居建筑风格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

2、,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

3、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2鄂西民居建筑形式2.1天井院天井院是湖北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较巧

4、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能起到很好的遮阴的作用,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溅落到两厢或柱子上,延长其使用寿命。典型住宅一般采用“三间制”或“五间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因此,可以用“五间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表述其居住单元规格。大的宅第多为“五间三天井”的横向和纵向的组合。例如阳新洪港镇江源村王宅(图2-123)、浮屠镇玉埦村光禄大夫宅(图2-

5、2)和孝感市大悟县黄站镇熊畈村(图2-3)。图2-1王宅天井院2-2光禄大夫宅天井23图2-3大悟黄站熊畈村的天井群2.2庄园庄园式民居是由一些较大规模的合院形成,通常是官吏宅邸或士绅庄园。这一类带有天井的四合院建筑群,不仅仅有着宏大的规模,还常在居所旁设置花园,用以休闲。同时,会采用一般民居不使用的勾头、滴水等屋顶装饰,让建筑显得精巧细致。整个建筑群外围设高墙围合,形成内部或开敞或紧凑的节奏有致的空间以及整体对外封闭的空间效果。其中“多路少进,横向展开”是鄂西北传统庄园式民居的主要布局特点之一。坐北朝南的位相是大多数宅院的第一选择,北高南低的地势造就了其

6、依山就势、逐级升高的建筑格局,因山区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人们为了生存,都将不可多得的平地用于种植农作物,而宅基地多选择山脚坡地。这种选址逐渐成为习惯,也导致民居依山而建,横向多路,进深受限,多为2~3进,也成为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也是北方合院式民居在南方解体后的新形式。同时这类庄园式民居也有其它朝向的布局,如坐西朝东等,但是主要是根据山势走向和聚落环境来决定。然而在这样的布局中,鄂西北民居还是遵从“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基本规律的。通过实测证实,每路院落的东侧厢房都比西侧厢房要略宽一点。例如,位于位于襄樊市南漳县的冯哲夫老宅(图2-4)、陶家老宅(图2-

7、5)和位于十堰市竹山和竹溪两县交界的三盛院(图2-6)。23图2-4冯哲夫老宅全景图2-5陶家老宅一层平面23图2-6三盛院鸟瞰2.3吊脚楼吊脚楼主要分布在鄂西南地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鄂西南属大武陵地区,境内地貌、风俗相似,地貌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山岭组成,地势高耸,顶部宽旷,呈波状起伏,有“山原”之称,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吊脚楼是当地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是结合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多雨、夏热冬冷等生态特点而建造的具有典型生态适应性特征的传统山地建筑。它底层架空,并在转角欱子部位作一圈转廊,

8、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形成“吊脚”。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