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50336
大小:282.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5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主题时空线索串联][自我填充]A.新经济政策B.工业化C.苏联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E.戈尔巴乔夫改革F.苏联解体G.以工代赈H.政府干预经济I.福利国家[主题发展历程纵览]一、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时期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政策的失败(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2)爆
2、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
3、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
4、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二、“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历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①农业: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
5、、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
6、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苏联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3)评价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消极:片面发展重
7、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苏联模式”的迷茫(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